「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送别朋友綦毋潜时所作的一首诗。诗作背景与綦毋潜的仕途经历密切相关,他在京城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金榜题名,心情低落。王维借这首诗安慰他的朋友,同时也流露出自己深深的友情与对朋友遭遇的同情。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景象描写,传达了王维的慰藉与友谊。
第一联:“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在盛世的大唐,英才纷纷出仕报国,不再隐居山林。
诗人以盛唐政治清明的社会环境为背景,表现了文人们不再隐居山林,而是积极投身国家事业的时代风貌。
第二联:“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因此那些像东山隐士谢安般的高洁人物,也不得不放下隐逸之心,投入国家的事业。
这句运用了东晋谢安隐居东山与伯夷、叔齐采薇西山的典故,暗示诗人对友人高洁品质的赞美,同时表现出他急于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心情。
第三联:“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既然已经走到金榜前,谁能说我们没有才华与能力呢?
诗人用这句安慰未能金榜题名的友人,表达出对友人失败的理解,并通过这句诗传达出对自身才华的信心。
第四联:“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在江淮渡过寒食节,前往京洛时还要缝制春衣,这一路的艰辛已经不言而喻。
这几句描绘了友人为了考试在外的艰难旅程,感情真挚,诗人表达了对友人辛劳的同情和对他心情的理解。
第五联:“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我和你一同举杯畅饮,然而我们之间的心意却因离别而有所违背。
送别之时,诗人通过“违”字表达出深深的离情与不舍,展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第六联:“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我很快会乘船来探望你,不必太伤感。
王维安慰友人,表明自己将来会去看他,减轻他失落的情绪。
第七联:“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望向远处,树木渐渐遮挡着离去的身影,孤城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格外凄凉。
这句通过对景的描写,呈现出送别时的孤独与空旷,突显离别的伤感氛围。
第八联:“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我目前的计划尚未得到施行,千万不要因为一次失败就认为世上没有知音。
诗人劝慰友人,不要因为一次挫折而丧失信心,要相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人生中还有更多机会。
整体赏析:
全诗情感深挚,既有对朋友遭遇的同情,也有对未来的鼓励与期许。诗人通过描写盛唐时期的政治清明,揭示了文人心态的转变,同时以典故与写景来体现自己对友人高洁品质的赞赏。在形式上,王维以清新自然的语言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安慰。通过对“东山客”和“采薇”的典故引入,表现出友人无法隐退与其内心的矛盾。而“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等句子则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安慰友人,展现了诗人温暖的关怀。
全诗不仅在情感上充满细腻的描写,还在意境上通过“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等景象,营造了一种孤独、苍凉的送别氛围,既增加了诗歌的情感深度,又突出了离别的伤感。
写作特点:
- 情感细腻,温暖安慰:诗人在安慰朋友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同情与关怀,通过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
- 典故运用巧妙: 诗人通过“东山客”和“采薇”典故,既加深了诗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进一步体现了友人的高洁品质。
- 景象描写深刻,意境空灵:诗中的“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等描写,展示了离别的孤独与空旷,同时也加强了诗的情感表现。
- 言简意赅,层次递进:诗的结构严谨,情感层层推进,从对失败的安慰到送别的情感,逐渐深入,使得整首诗情感逐渐加深。
启示: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景象描写,传达了友情的珍贵与人情的深沉。在面对失意与离别时,诗人以真诚与安慰鼓励朋友,让我们认识到,在遭遇失败或困境时,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尤为重要。同时,这首诗也提醒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新的希望,珍视身边人的关怀,不因一时的失意而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