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杜甫在战乱中漂泊入蜀,初到成都时,前往南郊的武侯祠瞻仰诸葛亮。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动荡,杜甫虽身处四川,但心系社稷,忧国之情未曾稍减。此诗正是他怀着对诸葛亮的深切敬仰与对国家前途的深重忧虑而写成的。
第一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开篇,点明此行的目的与情感寄托。“寻”字不仅表明了诗人怀着虔诚之心专程前往,更暗示了杜甫对时局动荡、忠臣难寻的感慨。紧接着的“柏森森”,不仅描绘了武侯祠肃穆幽深的环境,也为后文的沉痛感叹铺垫了庄重氛围。
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绿的春草映照着石阶,自然显出春天的气息;树叶间的黄鹂声清脆悦耳,却也显得空寂无助。
诗人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色彩鲜明,音韵悠扬。然而,这表面上的明丽却与内心的惆怅形成反差。“自春色”与“空好音”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春意虽浓,却无法带来国家中兴的希望;黄鹂鸣啭虽动听,却也显得空虚徒然,寄寓着诗人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哀叹。
第三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刘备三次亲自登门拜访,只为请教匡扶天下的宏图大计;诸葛亮忠心耿耿,辅佐两代君主竭尽全力。
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诗人以“三顾”写出刘备礼贤下士,反衬出诸葛亮的智谋与才能。“天下计”是指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提出的战略方针,诗人借此表现诸葛亮的伟大政治眼光。下句以“老臣心”点出诸葛亮毕生的操劳与忠诚,极富敬意。
第四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未取得胜利,他就病逝军中,这让后世英雄无不感慨泪洒衣襟。
诗人感慨诸葛亮壮志未酬、抱憾而终的命运。此句以“未捷”映衬“身死”,突出了诸葛亮的悲剧色彩;“长使”二字则表明这份悲痛长久萦绕于后人的心中,杜甫自身的情感也融入其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思与对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
整体赏析:
全诗以访祠起笔,过渡至眼前景物,再引出诸葛亮生前事迹,最终感慨其悲剧结局,结构自然,情感起伏有致。诗人通过描写春景的繁盛与国家中兴的渺茫形成对比,使全诗笼罩在浓重的悲剧氛围之中。诗歌不仅表现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更蕴含着杜甫自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无从施展的无奈。
写作特点:
-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自春色”与“空好音”的对照,表现了自然春意与国家危难的矛盾,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
- 高度概括的语言:诗人以“天下计”“两朝开济”等短语,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语言凝练,气势磅礴。
- 深沉感慨的抒发:诗人借诸葛亮的悲剧,倾诉了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启示:
这首诗通过缅怀诸葛亮,表达了对忠臣良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敬仰,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难未平的忧思。杜甫以深沉的笔触提醒后人,个人抱负固然重要,但更要心系社稷、忧国忧民,真正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