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亡国诗」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965年孟蜀灭亡之后。花蕊夫人,名费贞娥,是后蜀才人,通音律,工诗词。孟蜀亡国后,她被俘入宋,因其才名为宋太祖所知,被召入宫廷命其陈诗,花蕊夫人便吟出这首诗,短短四句,情真意切,成为亡国女性诗人悲愤之音的千古绝唱。
第一联:“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君王在城楼上亲自升起了投降的白旗,而我被困在深宫,又怎会知晓这一切?
开篇两句通过回忆的方式,点明了国破之日的惊愕与羞耻。“竖降旗”用词极其含蓄,未明言“投降”,却已显出屈辱。后蜀君臣奢侈误国,临敌束手就降,“竖降旗”三个字,道出亡国根源。“妾在深宫”则是婉转地申辩自己并非误国之因,也流露出身为女子无力回天的无奈。“那得知”虽是一句口语,却透露出一丝自责与羞愤之意,微言大义。
第二联:“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十四万士兵一同解下盔甲投降,竟没有一个是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此联情感爆发,带着刻骨的讥讽与愤怒。“十四万人”与“一个男儿”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蜀军虽众,却毫无斗志,面对强敌不战而降。作为一名女子,花蕊夫人“以妾讥男”,其讽刺之烈、情感之沉痛尤显可贵。这句怒斥,不仅是对将士的责骂,更是对整个国家精神沦丧的控诉。
整体赏析:
全诗情感递进分明,由陈述事实到表达愤怒,由婉转叙述到痛快骂责,结构严整、节奏紧凑。诗人以一个深宫女子的身份,写下亡国之后的血泪控诉,语言口语化却直击人心,极具感染力。尤其“更无一个是男儿”一语,可谓千古绝笔,短句之中压满悲愤,成为亡国诗中的警策之言。
写作特点:
- 口语入诗,情真意切:“妾在深宫那得知”几近日常言语,却承载了申辩、愤恨、羞辱等复杂情绪。
- 对比鲜明,讽刺有力:“十四万人”对“一个男儿”,“妾”对“男儿”,一正一反,极具张力。
- 借婉言而生痛语:全诗无一字直斥,却字字沉重,表现出“诗可以怨”的典范力量。
启示:
这首诗是一位亡国女子的血泪之作,她不为自己命运哀伤,而是将笔锋指向懦弱的君臣和失节的将士,表现出超越性别的正气和民族良知。花蕊夫人以弱女子之躯,作铿锵之语,所展现出的气节、胆识、批判力,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在任何时代,真正的“男儿”并不在于性别,而在于担当和不屈,这便是这首诗所传递出的永恒价值。
关于诗人: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都江堰市)人,才貌双全,别称“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