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当时唐军在邺城兵败,朝廷为补充兵力,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充军,百姓苦不堪言。杜甫在赶回华州(今陕西华阴)任所途中,目睹百姓遭遇暴政、家破人散的惨状,便写下了这首揭露官吏横暴、反映战乱苦难的情景诗。此诗为“三吏”中的首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联:“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日暮时我投宿在石壕村,夜里忽然来了官吏强行抓人。
“暮投”二字交代了时间,也暗示出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旅人本应在天黑之前找到栖身之地,而诗人却直到黄昏才匆忙投宿,隐约表现出道路危险、行程受阻的状况。“捉人”二字直指官吏的残暴手段,且不分昼夜、随意搜捕,令人不寒而栗。
第二联:“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老翁慌忙翻墙而逃,老妇则冒险出门察看。
此处以简洁的笔触展现出人民对“捉人”的极度恐惧。老翁的“逾墙走”表现了他对突如其来的搜捕早有准备;而老妇“出门看”则突显出无助与无奈,老人只能硬着头皮出面应对,进一步突出了家庭中已无其他壮劳力的凄凉。
第三联:“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叫喊得多么凶狠,老妇哭诉得多么悲苦。
此联以对比手法展现了强弱悬殊的情境。官吏怒声呵斥,咄咄逼人;老妇以哀啼回应,声声凄切。两个“一何”字,强化了双方情绪的极端,突出了老妇的悲痛无助与官吏的蛮横无理。
第四联:“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我听见老妇上前诉说:我的三个儿子都在邺城戍守。
老妇的诉说拉开了悲剧的序幕。三个儿子已全部从军,家中再无壮丁,老妇的话语既是对现实的陈述,更是无助与悲哀的控诉。
第五联:“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
老妇进一步道出家中惨状。三个儿子中,两个已战死,幸存的那个“且偷生”,活得也是苟且艰难。言辞虽平静,却隐含着无尽的痛苦和悲愤。
第六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活着的人只是在苦苦挣扎,死去的人却再也无法归来。
这一句既是对家庭悲剧的陈述,更是对战争残酷无情的慨叹。
第七联:“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家中再无别人,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
家中人口凋零,只剩一个无依无靠、嗷嗷待哺的小孙子,情景凄惨至极。
第八联:“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因有小孙子需要喂养,他的母亲还没有改嫁,但进出连一件完整的衣裙都没有。
老妇进一步诉说儿媳的贫困与无助,揭示了战乱带给普通人生活的巨大摧残。
第九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但愿随你们连夜赶回营地。
老妇主动请求替代儿媳前往,既表现出她对孙子的保护,也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哀。
第十联:“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只要赶快赶到河阳服役,我还可以为军队准备早饭。
老妇所求仅仅是以做饭求得活命,卑微而悲凉。她的请求尽显无助与绝望。
第十一联:“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深了,话声渐渐消失,隐约听到低微的哭泣声。
这一句写出老妇与家人分别后的悲戚场面,夜深人静,隐约传来的哭声更显凄凉。
第十二联:“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回来的老翁道别。
老妇被迫离去,留下老翁与儿媳,这个曾经完整的家庭已四分五裂。诗人目睹这一幕,内心充满悲哀与愤怒,但他选择以平静的叙述结束,使得全诗余韵无穷。
整体赏析:
全诗以凝练的笔触展现了一幕令人心酸的家庭悲剧。杜甫通过老妇的陈词,反映了唐代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生活,揭示了官吏的横暴与朝廷的残酷。诗人未直接抒情,但透过老妇的诉说,悲怆之情弥漫全诗,令人动容。
诗歌情节紧凑,层层递进,从“捉人”写到“老妇诉苦”,再写到“老妇随行”,最后以诗人内心的伤感作结,行文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写作特点:
- 以小见大,侧面揭露:诗人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遭遇,展现了战乱时期百姓的苦难,折射出社会的黑暗与官吏的残暴。
- 语言凝练,感情深沉:全诗叙事紧凑,仅用一百二十字便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老妇的苦诉真实感人。
- 对比鲜明,强化矛盾:官吏的“怒”与老妇的“苦”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人民的悲惨命运。
启示:
这首诗不仅深刻描绘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也揭露了官吏的横暴与冷酷。老妇人在夜间被官吏追捕时,展现了一个弱小的家庭在官府暴力面前的无助。诗中描写了官吏怒气冲天、毫不怜悯的情景,反映了当时官员对于百姓疾苦的漠视和压迫。老妇人一方面要承受亲人的死别,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官吏的凌辱与逼迫,这种双重痛苦显得尤为残酷。
从这首诗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无情,还看到了社会不公和官员对平民百姓的剥削与压迫。诗人通过老妇人的悲苦与愤怒,揭示了官吏的暴力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百姓生活的破坏,也批判了封建社会中官府对百姓的冷酷态度。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提醒我们反思当时社会的不公正,并深刻警示我们,只有真正关心百姓的困苦,才能避免像诗中官吏那样的横暴行为。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