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析:
这首诗作于温庭筠离开长安、前往襄阳投奔当时为荆南节度使的徐商途中,途经商山之时。商山位于今陕西商洛一带,自古山道幽深,寒气袭人。温庭筠当时仕途多舛,屡试不中,此行更含有投人门下、寄身他乡的无奈之感,诗中所流露的清晨旅途与思乡忧伤,皆有深切的现实寄托。
第一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一早就起程,车马的铃声已经响起;独自远行的游子,此时更添思乡的哀伤。
首联直接点题,写清晨启程之景,以“征铎”点出旅途身份,悲乡情绪如夜色未退,悄然弥漫全诗。
第二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鸡鸣传来,茅舍外依稀可见残月之影;踏着布满霜气的板桥,早行者的足迹已然斑驳。
此联以凝练意象营造氛围,空间与时间交织成一幅早行图,视觉、听觉、触觉交错呈现出苍凉清冷的画面。
第三联:“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山路上,枯黄的槲叶悄然飘落;驿站边,白色枳花在晨光中明亮耀眼。
承接前景转入近观,春意初现,却掩不住旅人的凄清感受。花与叶的对照,使早春山路更显冷清孤寂。
第四联:“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忽忆昨夜梦回故乡杜陵,塘水之畔,野鸭与大雁悠游其间。
梦中所见与眼前所感形成强烈对比,思乡之情被拉至高潮。诗人虽行于山路,心却早已飞回故地。
整体赏析:
整首诗在构图上由晨起到途中,由现实到梦境,时空转换自然而紧密,情感线条绵密深沉。首联以“征铎”“悲故乡”定下情感基调,转而用“鸡声”“残月”“板桥霜”等实景描写,将旅途之寒与孤独具象化。中间两联通过花草落叶、山路驿墙,微妙铺陈春日景象与清冷氛围的反差,隐含诗人对温暖、安定的渴望。而尾联梦回故乡,凫雁成行,更显人在异乡的孤独与情思难遣。
全诗语句清丽,不事雕琢,借助典型的意象群构建出一幅游子早行图。诗人用沉静的笔触描摹早春山野,将旅途的疲惫、生活的无奈、思乡的惆怅深深嵌入自然景物之中,含蓄而动人。
写作特点:
首先是意象选取的精妙。诗中用“鸡声”“茅店”“残月”“板桥霜”等富有生活气息又含蓄空灵的意象,交织出一个典型的羁旅行旅场景,构建起诗人心境与旅途环境的统一。其次,诗中几乎不用虚词,仅靠名词堆叠与意象组合,反而增强了画面感与韵味。第三,尾联梦境与现实交融,使得思乡之情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展现出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旅途图,更是一曲漂泊人生的低吟。它启示我们:人生途中,不论面对多么清冷的早晨与多么无助的行路时刻,心中总会有一处“杜陵回梦”的温柔所在。即便行色匆匆,也请保留那份对故乡、对温暖的记忆与向往,因为正是这些细微的柔情,构成了我们灵魂最深的栖息地。
关于诗人:
温庭筠,公元约813-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常为人代笔,以文为货,曾两为县尉,终于国子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