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春事 · 其二」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赏析:
《山房春事 · 其二》是一首感怀吊古之作。梁园,指东汉末年曹操在开封修建的园林,曾是歌舞升平、文士云集之地。然而,随着历史变迁,昔日繁华的梁园早已变得萧条冷落。诗人站在梁园之中,面对眼前日暮时分的荒凉景象,触景生情,感慨世事无常、盛衰无定,写下了这首情感深沉的作品。
上联:“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梁园之中,夕阳西下,只有几只乌鸦乱飞;极目远望,满目萧条,只剩三两户人家。
这两句展现了一幅日暮时分的荒凉景象。乱飞的乌鸦打破了寂静,昔日繁华的梁园如今空旷冷落,只有零星几户人家。诗人用“乱飞鸦”营造听觉上的喧闹和视觉上的杂乱,反衬出环境的凄凉。梁园的空寂,正与乌鸦的乱飞形成强烈对比,一“乱”一“萧条”,将盛衰更替、世事无常的感慨悄然带出。
下联:“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庭院中的树木并不知道人去楼空,每逢春天依旧开出往昔的花。
这两句借庭树和春花的无知无觉,衬托出世事的沧桑变迁。昔日的人早已散尽,昔日的繁华早已不再,而自然界的春花却依旧如故,年年盛开,毫不知情。诗人不直接抒发感慨,而是通过“庭树不知”的反衬手法,将个人的悲凉、历史的兴衰都深深隐藏在含蓄的表述中,反而更加动人。
整体赏析:
整首诗通过梁园日暮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昔日繁华不再、盛衰无常的深沉感慨。首联从远景描写入手,以乱飞的乌鸦和寥落的人家烘托出梁园的荒芜破败;尾联则从近景着眼,以庭树春花反衬物是人非的悲凉。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感怀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以景生情,以乐景衬哀情,使诗歌的情感张力更为深厚。全诗含蓄蕴藉,情感深沉,充满历史沧桑感,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吊古名篇。
写作特点:
- 以乐景写哀情:通过春花依旧的繁盛反衬梁园的萧条,乐与哀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
- 远近结合、虚实相生:远望是“极目萧条”,近看是“庭树还发”,由远及近层层铺展,虚实交错,让空间感更为丰富。
- 含蓄委婉、情感深沉:诗人不直接抒发感慨,而是借景寓情,通过庭树、春花的“无知”映衬历史变迁与人事无常,语言婉约含蓄,回味无穷。
- 听觉与视觉结合:开篇的“乱飞鸦”,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营造出多重感官体验,为整首诗奠定了荒凉基调。
启示:
这首诗以梁园的荒凉,映照历史的无情变迁,也映照人生的起伏无常。世事兴废如梦,而自然的轮回却从不因人的悲喜而改变。诗人将个人的伤感融入对历史的感慨之中,提醒我们,人生如寄,浮华易逝,唯有珍惜当下,方能在岁月流转中留下一丝安慰。这种对盛衰无常的深刻体悟,超越了时代,直抵人心。
关于诗人:
岑参(715 - 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