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一」李白  

sai xia qu i li bai

「塞下曲 · 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

赏析:

《塞下曲 · 其一》是李白的塞下曲系列中的第一首,创作背景是唐代边塞战争时期。这些诗歌描写了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对家国的忠诚以及他们的勇敢精神。此诗通过描写边塞的严寒环境和戍边战士的辛苦,展现了他们在困苦中的坚韧与英雄气概。诗人通过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与激励,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第一联:“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的天山依旧白雪皑皑,没有花开,只有寒冷。)
这两句通过描写五月的天山,展现了边塞的严寒与荒凉。即便是春季,天山依然被积雪覆盖,没有春花的迹象,只有刺骨的寒冷。这种景象突显了戍边士兵所处的艰苦环境,并为下文展现他们的辛苦生活与壮烈精神作了铺垫。

第二联:“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听笛声里奏起“折柳”曲,却始终未见过春天的景色。)
这两句通过描写戍边士兵听到笛声中的“折柳”曲,传达了他们对春天的渴望和对家乡的思念。“折柳”作为送别的传统曲调,象征着离愁与别绪,但戍边的士兵却未能亲身体验春日的景色,这种对家乡春色的向往与无法触及的现实形成了鲜明对比,增加了诗中的伤感与惆怅。

第三联:“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清晨随着金鼓声奔赴战场,夜晚只能抱着马鞍入眠。)
这两句描写了戍边士兵的紧张生活。战士们在清晨随着金鼓的响声出征,夜晚则只能抱着玉鞍略作休息。这种昼夜不息、行军作战的描写,突显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与士兵们的无奈,但也体现了他们忠诚与坚毅的品格。通过“晓”和“宵”的对比,诗人展现了战争生活的繁忙与疲惫。

第四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愿拔出腰间的长剑,直奔战场斩杀楼兰。)
这两句诗展现了戍边士兵内心的英雄气概与报国心愿。通过表达“斩楼兰”的愿望,诗人传达了将士渴望为国战斗、消灭敌人的强烈愿望。“楼兰”在这里泛指敌人,象征着任何侵扰边疆的敌军。诗句展现了士兵在困境中的坚定与豪情,表达了他们忠诚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

写作特点:

  1. 环境描写与情感呼应:诗人通过细致的自然环境描写,反衬戍边战士的艰辛生活。严寒的天山、无法亲身体验的春光等,都与士兵的内心情感密切呼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2. 对比手法:诗中使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例如“晓战”与“宵眠”的对比,展示了战士们白天的战斗与夜晚的疲惫,突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紧张。
  3. 语言简练有力:全诗语言简洁而有力,尤其是最后两句的直白表露,表现了将士渴望建功立业、忠诚卫国的豪情,极具鼓舞性。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色与戍边士兵的生活描写,展现了边塞战士在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诗歌的前四句以自然景色和军旅生活为背景,巧妙地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辛苦与对家国的思念,而最后两句则转而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激昂情感,展现了戍边士兵的忠诚与豪气。整首诗通过精巧的铺垫和对比,突显了士兵们的勇敢与坚定,富有激励和震撼力。

启示:

诗中的英雄主义情怀提醒我们,真正的勇士不仅仅是在战斗中英勇,更是在生活的艰辛中依然坚持理想、忠诚使命。这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应学习的榜样。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子夜吴歌 · 冬歌」李白  
zi ye wu ge dong ge

「子夜吴歌 · 冬歌」李白  

「子夜吴歌 · 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李白 释义:

Next
「峨眉山月歌」李白  
e mei shan yue ge

「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