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 其一」卢纶

sai xia qu I

「塞下曲 ·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卢纶

赏析:

这首诗作于边塞战争背景下,是整组诗的第一首。诗人以凝练之笔描绘将军发号施令时的庄严与壮观,开篇便奠定全组诗的雄浑基调。通过将军形象的刻画、军容的展现、号令的统一,体现出强盛的军纪和震撼的军威,也蕴含着边塞生活的独特美感与战场气象。

第一联:“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将军佩带着用雕翎装饰的金仆姑好箭,战旗下还插着绣有彩带的燕尾形旌旗。
这一联着力描写将军军容的威严。诗中“鹫翎金仆姑”为古代劲箭之名,雕翎表示其锐利非凡;“燕尾绣蝥弧”则为帅旗下绣有弧形图案的彩旌,燕尾迎风飘动,光彩夺目。全句对仗工整,刻画出将军装备精良、仪容堂堂的形象,也象征其威震四方、统御全军的权威。

第二联:“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将军独自屹立,扬手发出新的号令,万千营帐中的将士齐声响应,震撼山河。
这一联描写将军下达军令的气势。一个“独立”,突出了将军卓然不群的领袖风采;“扬新令”简洁而有力,透露出战事正紧、号令如山;“千营共一呼”则展现了全军一体、军纪如铁的壮观场面。这一转折处从静态描绘转向动态响应,军威之盛,直可想象。

整体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气势磅礴,浓缩了将军一声令下、千军奋起的恢弘场景。前两句以工整对仗,凝练出将军的装备与威仪之美;后两句改用散句,写号令发出,万军呼应,形成强烈的声势对比。这种结构上由静至动、由整到散的变化,使短短四句诗中含蕴着极大的张力和节奏感,将军威严与军队的战斗力刻画得入木三分。

写作特点:

  • 对仗精整,形象鲜明:前两句工整对仗,描摹将军形象生动准确,文字简洁而不失细节。
  • 动静结合,气势奔涌:后两句由静态的“独立”转为动态的“共呼”,气势如潮。
  • 虚实结合,声势壮阔:虽写一人之“扬令”,却引出千军共应,虚实结合,增强画面感与力度。
  • 五绝中之豪作:在短小的五言绝句中写出千军万马、旌旗猎猎的军容场面,实属少见。

启示:

这首诗用极少的笔墨刻画了战争前线上的将军威仪与军队气势,展示了高度统一的军纪与号令之下的战斗力。它启示我们,在团队与集体中,统一指令与齐心协力是取胜的关键,而领袖的号召力则是一切力量的核心所在。整首诗的布局与气势,也提醒我们在写作与表达中,应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捕捉场景核心,以静写动,以少胜多。

关于诗人:

卢纶(约748 - 约798),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曾在河中任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较为雄放,多送别酬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的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五卷。

Total
0
Shares
Prev
「灞上秋居」马戴
ba shang qiu ju

「灞上秋居」马戴

「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 何年致此身? 马戴 释义:

Next
「塞下曲 · 其二」卢纶
sai xia qu II

「塞下曲 · 其二」卢纶

「塞下曲 · 其二」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卢纶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