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 · 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秋,时值安史之乱,国家战乱未平,杜甫因避乱滞留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他漂泊异乡已两年,音信断绝,家人下落不明,国难与个人的苦闷交织,使他满腔忧愤无处排解。这首诗正是他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时局动荡、身世飘零的深切忧思。
第一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秋天的露水凋零了枫树林的叶子,巫山巫峡之间弥漫着萧瑟阴森的气息。
首联以“玉露”“凋伤”点出秋天萧瑟的氛围,“枫树林”则渲染出深秋的肃杀之感。接着以“巫山巫峡”点明地域,刻画出环境的阴冷萧森,定下整首诗沉郁的感情基调,暗示诗人内心的凄苦与孤独。
第二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水波涛翻腾,直与天相连;边塞的风云密布,阴霾笼罩着大地。
这一联将江水与风云两幅景象融为一体,描绘出天地阴郁、动荡不安的情景。江水翻腾象征着内心的不平,风云密布暗示战乱未平的动荡时局。以“兼天”“接地”两词,进一步表现天地间的压抑感,充满着不安和惶恐。
第三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两度菊花盛开,勾起往日的伤心往事;我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岸边,心却始终牵挂着故乡。
此联由写景转入抒情,以“丛菊两开”点明诗人已在异乡度过两度秋天,孤苦漂泊之情溢于言表。诗人以菊花开落寄托思乡之情,泪水不仅是因漂泊,更因对时局的哀叹。诗人以“孤舟”自喻,既指舟停岸边,也象征自己身世飘零、未能归家的无奈与哀愁。
第四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制作声在各处响起,白帝城的高楼上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诗人借助“催刀尺”写百姓忙于裁制寒衣,传达了冬季将临、寒意袭人的气氛;“急暮砧”写暮色中传来的捣衣声,充满着急促、凄凉之感。砧声本是家人思念远方亲人的象征,在杜甫笔下更显愁苦悲凉,饱含着对家国动荡、个人流离失所的感慨。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秋景为主线,层层递进,情景交融。诗人以“巫山巫峡”的幽深萧森揭开序幕,接着写江水翻腾、风云压境,渲染出天地动荡、时局不安的氛围。随后笔锋转向对故乡的思念,写两度见菊落泪、孤舟飘泊,将家国之忧与羁旅之愁交织在一起。最后以急促的砧声收尾,深化悲凉之感,形成全诗的情感高潮。整首诗沉郁顿挫、情景交融,表现了杜甫独特的“诗史”风格。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层层递进:诗人由实景写起,逐步融入抒情,情感逐渐加深,结构紧凑而有张力。
- 用典自然,意境深远:“丛菊两开”不仅写时序,更蕴含诗人连续两年飘零异乡的苦痛;“急暮砧”则借秋夜砧声烘托离愁别绪。
- 语言凝练,意境沉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等句,既写出了自然景象的宏伟壮阔,又融入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愁绪。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杜甫深刻的家国情怀和对现实的关注。他以深秋肃杀之景烘托出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表现了乱世之中的忧国之痛和漂泊无依的个人愁绪。诗人以凄凉沉郁的笔调,提醒人们在动荡的时局中,更应珍惜团聚时光、关爱家人,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