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刘禹锡

qiu feng yin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刘禹锡

赏析:

这首诗作于刘禹锡被贬南方期间,是他羁旅生涯中的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彼时的刘禹锡因政治原因长期漂泊,身处荒僻之地、远离故乡,内心孤寂。这首诗正是在一个秋晨,诗人因风起雁飞而触景生情,以短短二十字,将身世之感与思乡之情融入秋风之中,情景交融,意蕴深远。

第一联:“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瑟的风声中送走了成群的大雁。
首句以设问发端,“何处秋风至”,虚笔入题,勾勒出秋风来得突兀而无迹;次句以“萧萧送雁群”,以听觉与视觉共写秋风之态,“萧萧”是耳闻之声,“雁群”是目见之景,将抽象无形的秋风具象化、生动化。写景之中已含离愁,为全诗定下哀婉基调。

第二联:“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清晨时分,秋风吹进庭院的树木,独居他乡的我第一个听到了风声。
下联笔触由天上雁群转向庭中树木,再聚焦于“孤客”自身,空间逐层收束,情感逐步内敛。秋风无形,却能吹动树木、传入耳际,“孤客最先闻”五字道出诗人敏感的心灵和独自面对风寒的处境。秋风引发的并非只是感官体验,更是对人生境遇与羁旅之情的深沉感喟。

整体赏析:

这首小诗以“秋风”为线索,层层递进,由远至近,由虚至实,从自然之景写至人事之感,极具章法与韵致。表面上写的是秋风吹动树木、送走雁群的景象,实际上寄寓着诗人远离故土、孤身羁旅的愁思。“何处”一问,象征着诗人对命运的不解与无奈,“孤客最先闻”则道尽万籁俱寂中的敏感与孤独。

诗中虽无一字提及“乡愁”“漂泊”“贬谪”,但却通过秋风的来临与自身的反应,映射出诗人心境的变化。秋风送雁,是自然的运行,也是人事的隐喻,诗人借助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抒发自己无根无依、思乡怀归的情感。这种情感并不浓烈,却渗透在字里行间,情中有景,景中见情,别具韵味。

写作特点:

  1. 起势突兀,设问引情:以设问句开启全诗,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也烘托出秋风来得猝然,使诗意更为鲜活。
  2. 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虚写“秋风”,实写“雁群”“庭树”;“萧萧”写动声,“孤客”写静人,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3. 空间层进,意境递深:由远至近,从天上雁群到地上庭树,再到诗人自身,视线收束,情感递进。
  4. 情寓景中,含蓄隽永:诗中虽无直抒胸臆,却处处透出思乡之情,以景写情,余味无穷。

启示:

这首诗虽短,却展现了情感表达的极致节制与艺术的高度凝练。它提醒我们,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不必刻意渲染,通过一个自然景象的感受与反应,便可引发共鸣。生活中的苦楚与思念,不一定需要大声诉说,或许一句秋风“最先闻”已足以动人。在喧嚣浮躁的时代,这种含蓄、深沉、自然的表达方式,依然值得我们珍惜与学习。

关于诗人:

liu yu xi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

Total
0
Shares
Prev
「夜到渔家」张籍
ye dao yu jia

「夜到渔家」张籍

「夜到渔家」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 张籍 释义:

Next
「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
zhu zhi ci ii

「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刘禹锡

「竹枝词 · 山桃红花满上头」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刘禹锡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