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游历池州时所作。池州位于今安徽省贵池,清溪源出石台县,与秋浦河汇合后流入长江。李白长期漂泊四方,仕途不顺,内心渴望超脱尘世的清净世界,因此他借清溪的澄澈表达自己对纯净、清明境界的向往。本诗通过对清溪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诗人厌浊喜清的思想情感,也映射出他当时的心境。
第一联:“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清溪的清澈让我感到心灵澄明,它的水色与其他河水都不同。
诗人开篇即直抒胸臆,以“清溪清我心”点出清溪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能洗涤心灵,表现了诗人对清澈、纯净的追求。“水色异诸水”进一步强调清溪之水的不同凡响,暗示了它的独特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世俗浑浊环境的厌倦和对清雅之境的向往。
第二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姑且问问新安江,就算它清澈见底,又怎能与清溪相比呢?
这里用新安江的清澈来衬托清溪之更清,形成鲜明对比。新安江本就以水质清澈闻名,然而诗人却认为它不及清溪,由此突出了清溪之水的超凡脱俗。这种夸张的表达方式不仅强化了清溪的特质,也映射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第三联:“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人仿佛行走在明镜之中,鸟儿仿佛飞过画屏之中。
诗人以“明镜”和“屏风”作比喻,展现清溪水色的澄澈透明。水面如镜,倒影清晰,人行其上,宛如步入镜中世界;飞鸟掠过,倒映水中,仿佛穿越了一幅精美的画屏。这一联不仅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清溪的空灵秀丽,也充满诗意,使整幅画面更具艺术美感。
第四联:“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傍晚时分,猩猩啼叫,让远游之人徒增哀愁。
诗人由景入情,借夜晚猩猩的啼叫引发乡愁。这一声声猩啼在静谧的夜晚格外清晰,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也使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由宁静转向清寂,带有淡淡的伤感。这里的“空悲”二字,透露出诗人对于人生漂泊无依的感慨,也呼应了他内心对清净之境的向往。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清”字为核心,从多个角度描绘清溪的纯净、澄澈。诗人通过与新安江的对比,突出了清溪的卓然不群;又以“明镜”“屏风”生动地展现其水色之清透,使读者仿佛置身其境。最后,以猩猩夜啼引发情感上的转折,使整首诗在清新秀丽的画面中带有一丝淡淡的惆怅。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由清溪之景入手,逐步融入个人的情感体验,既是一首山水诗,又暗含诗人对人生的思索。诗歌语言清丽,意象独特,虽写景,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清净世界的追求以及身处浊世的无奈。
写作特点:
- 托物言志,寓情于景:表面上是描绘清溪之美,实则借景抒发诗人对清白人格和清净境界的追求。
- 对比手法,突出核心意象:通过新安江与清溪的比较,进一步强调清溪之水的独特性,使主题更加鲜明。
- 比喻贴切,画面感强:“明镜”“屏风”形象地描绘了清溪的透彻,使诗歌更具视觉冲击力。
- 层层递进,情景交融:前半部分专注写景,后半部分融入诗人情感,使诗歌既有画面美,又有深刻的情感共鸣。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在世事纷扰中,保持内心的清明至关重要。李白在诗中借清溪表达自己对纯净世界的向往,实际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寄托。无论外界如何浑浊喧嚣,我们都应坚守本心,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澈。此外,诗歌中的景物寄情手法,也启发我们学会在自然之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让清澈的风景成为洗涤心灵的一种方式。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