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 · 烟深水阔」
李白
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
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环境的渲染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深刻地表现了一位思妇因离别而产生的愁苦之情。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情感的层层递进,使全词充满浓厚的哀怨氛围,同时也折射出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无奈与爱情的脆弱。
第一联:“烟深水阔,音信无由达。”
烟雾弥漫,水天相隔,音信难以传递,思念之情无从诉说。
“烟深水阔”描绘出一幅苍茫辽远的画面,不仅是物理上的阻隔,更象征着情感上的无望,突出了思妇被现实拆散的无助之感。“音信无由达”则进一步强调了她与爱人之间的断绝,不仅无法见面,连一封书信、一点消息都难以传递,使得思念更加痛苦。
第二联:“唯有碧天云外月,偏照悬悬离别。”
唯有高悬夜空的明月,还在见证我们遥遥的离别。
“碧天云外月”象征着孤独和遥远,月亮虽然无处不在,却只能无声地照耀着离别的痛苦。“偏照”二字含有一种无奈,明月本是人们寄托相思的意象,但此刻却成为无情的见证,使思妇的孤独感更加强烈。
第三联:“尽日感事伤怀,愁眉似锁难开。”
整日因往事而伤感,愁眉紧锁,难以舒展。
“尽日”二字点出时间的漫长,思妇沉浸在悲伤之中,无法自拔。“愁眉似锁”形象地表现了她的痛苦,眉头像被铁锁紧紧锁住,无法舒展,暗示着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与无奈。
第四联:“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
夜夜独守空房,留着半边被褥,希望在梦中与君相见。
这句是全词情感的高潮,思妇的孤独和执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刻意在夜晚留出半边被子,象征着她对爱人的思念与期待,即便现实中无法团聚,她仍希望能在梦境中相会。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思念更加深沉,也更具感染力。
整体赏析:
整首词从环境描写入手,渲染出烟水迷蒙、音信难通的氛围,以烘托思妇的孤独无助。随后,诗人借明月之景,强化离别的哀愁,月光虽遍照天地,却无法弥合人间的悲欢离合。下片则转向人物内心,描绘她整日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之中,愁思如锁,难以解开。而最富感染力的结尾“夜夜长留半被,待君魂梦归来”,更是将思念推向极致,以留半被待梦魂的细节,展现出思妇对爱情执着的坚守。
全词情感由淡入浓,层层递进,既有景物的渲染,也有心理的刻画,形成了强烈的感染力。诗人运用了环境烘托、意象寄托、虚实结合等艺术手法,使得整首词哀而不伤,情真意切,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写作特点:
- 环境烘托情感:通过“烟深水阔”营造出空间上的隔绝感,使得思妇的愁苦更加突出。
- 意象丰富,情感浓烈:明月、碧天、半被等意象交织,既表现了离别的苦楚,又寄托了希望,使全词充满诗意。
- 虚实结合,增强感染力:现实中的等待与梦境中的相会形成对比,使得思念更具层次感,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 结构递进,层层深入:从环境描写到心理刻画,再到梦境寄托,逐步深化思妇的愁绪,使全词情感愈发浓烈。
启示:
这首词向我们传递了思念的深沉与爱情的执着。人生旅途中,离别往往不可避免,但正是这些分离让人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诗中思妇的等待和期盼,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勇敢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不是等到失去后才追悔莫及。
此外,诗人借助明月寄托相思,让我们意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往往能成为人类情感的载体。无论是月亮、流水还是春风,它们都能承载人们的思念,让离别的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享同一份情感。这种寄托,也是一种抚慰。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