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赏析:
唐中期后,宦官权势炙手可热,掌控政权甚至废立皇帝。白居易身为左拾遗,政治觉悟高昂,他以这首《轻肥》揭露宦官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社会不公。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诗题“轻肥”源自《论语》,寓意讽刺宦官的奢靡生活。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他们意气骄横,气势铺满街道,随行的鞍马熠熠生辉,尘埃似乎也被映亮。路人忍不住好奇地询问,这样的人物到底是什么身份?有人回答:这是内廷的宦官。)
这一联通过宦官的骄横与鞍马的光彩,突出了他们的盛气凌人,也暗示了权力的膨胀,使读者对宦官骄奢生活的根源产生疑问。
“朱绂皆大夫,紫绶或将军。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这些宦官身穿象征显贵的朱绂与紫绶,其中有的是朝廷大夫,有的甚至是手握兵权的将军。他们意气风发地奔赴军中设宴的场所,飞驰的马匹如云般掠过。)
这一联展现宦官的权力膨胀,揭示其不仅掌控朝廷,还涉足军权;“走马去如云”则描写了他们赴宴时的夸张与急切,进一步刻画其骄奢气焰。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宴席上,九酝佳酿盛满樽罍,水陆间的山珍海味堆满桌案。他们剥开洞庭的橘子,品尝由天池捕捞的珍贵鱼脍。)
这里通过宴席的细致描写,将宦官生活的奢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顶级食材的使用,象征了社会资源的极端浪费,也反衬出其不劳而获的享乐本质。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他们大快朵颐后,仍然从容淡定;酒意上涌之时,愈发神采飞扬,意气风发。就在这一年,江南遭遇严重旱灾,百姓饥饿至极,竟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人食人”事件。)
通过宦官对宴饮的习以为常和骄横之态,深化了“骄”与“奢”的主题,同时遥应首联的“意气骄满路”,形成照应。最后以惨烈的现实点题,用江南百姓的极度困境对比宦官们的极尽奢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揭露出唐代社会的严重不公。
写作特点:
- 对比手法:宦官的骄奢与江南灾民的悲惨形成鲜明对比,突显社会的不公。
- 白描手法: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绘宴饮与饥荒两种场景,真实而震撼。
- 无声胜有声:全诗不直接议论,通过场景描写让读者自发感悟社会的不公与宦官的罪行。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四组对仗工整的联句,细腻描写宦官骄奢生活与江南大地的悲剧现实。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宦官的奢靡享乐与百姓的惨境并列,形成巨大的反差。白居易在诗中不直接发声,却让事实本身发出震撼人心的呐喊,深刻揭露了宦官专权的危害与社会的不公。这首诗不仅是对宦官的严厉讽刺,也是对唐代腐朽政治的一次强烈控诉,展现了诗人关注民生疾苦的责任感与良知。
启示:
这首诗通过白描手法和对比描写,将宦官的骄奢与灾民的苦难呈现于读者眼前。诗人无须直接谴责,仅通过真实场景的对比,便让读者深刻感受到社会的不公与政治的腐败。它启示我们,权力的滥用和资源的不均分配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关注民生疾苦,揭示社会现实,才是文学应有的担当。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