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中感寄远上人」孟浩然

qin zhong gan ji yuan shang ren

「秦中感寄远上人」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孟浩然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寄赠一位出家方外之人的作品,表达了他在仕途碰壁后的落寞情绪,以及对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自身难以脱离俗世的无奈。全诗用语质朴,感情坦率,是一首真挚动人的抒情诗。

第一联:“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我早有归隐山林之志,但苦于家贫,连修整归隐之路的盘缠也没有。
此联开篇即点出诗人心中矛盾:他本有隐逸之愿,“一丘”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典故,指归隐之地;“三径”亦为隐士之所,诗人以古人典故写自身理想,却被现实所限,无资可归。清冷与窘迫,现实与理想,在这两句中形成强烈对比。

第二联:“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北上长安并非我本意,我心中常怀念东林的师长与幽栖生活。
“北土”指长安,象征仕途之地;“东林”则代指庐山东林寺,诗人以“我师”寄托对佛门清修之人的向往与敬重,亦暗指慧远法师。这句有寄意更有深情,不仅怀念某位僧侣,更是对远离尘世的生活方式的倾慕。

第三联:“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为奔走仕途,我已花光所有积蓄,曾经的壮志也随年岁流逝而渐渐消磨。
“黄金”与“燃桂”象征经济拮据与理想燃烧殆尽,现实打击带来的是精神上的消磨。两句一虚一实,写尽仕途中身心俱疲之态,也是全诗最沉痛之处。

第四联:“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黄昏时分凉风袭来,耳边只闻蝉声凄切,更增我满怀悲怆。
结尾以景衬情,“凉风”与“蝉鸣”象征暮年、衰败、孤寂,时节已晚、年华渐老,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愁绪因景而愈浓,情感自然升华至全诗高潮。

整体赏析:

全诗可谓是孟浩然仕途失意后的心灵独白。自称“尝欲卧一丘”,意即心向隐居,却因“苦无资”而不得不入长安求仕。他对“北土”的疏离,对“东林”的眷恋,映射出他对红尘仕路的厌倦与对方外世界的神往。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令他进退维谷,加之年华老去、物力耗尽,原有的雄心壮志也日渐凋零。诗的最后,两句以景写情,凉风与蝉声不仅是外在环境的描写,更是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使整首诗情感落笔沉郁、哀而不伤。

写作特点:

  1. 直抒胸臆,毫不掩饰:诗人直接道出自己的悲苦处境与心愿冲突,用词虽平实,却极富感染力。
  2. 典故贴切自然:如“一丘”、“三径”、“东林”皆引自前贤之典,但毫不造作,巧妙服务于全诗意境。
  3. 层层递进,感情酝酿:从理想归隐写起,转而写仕途无奈,再至志向消磨,最后归于秋蝉悲鸣,感情循序而至深处。
  4. 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末凉风与蝉鸣,不只是环境描写,更是心境映照,使全诗意象含蓄而深沉。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张力常常令有志之人深陷苦境。孟浩然并非不愿归隐,而是现实贫困使其不得不涉足仕途;但求仕又频频碰壁,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折磨令他痛苦不堪。从诗人坦率的自白中,我们读到一种士人的真诚与孤高,也体会到一种孤独中的坚持。人生的困顿未必能立即化解,但真诚的表达、对理想的执守,或许正是穿越苦难的开始。

关于诗人:

Meng Hao-ran

孟浩然(689 - 740),襄阳(今湖北襄阳)人,盛唐著名诗人。一生除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求取功名而在北方作过一次旅行外,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或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李白在《赠孟浩然》中予以充分赞美,杜甫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

Total
0
Shares
Prev
「塞下曲 · 其四」卢纶
sai xia qu iv

「塞下曲 · 其四」卢纶

「塞下曲 · 其四」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卢纶 赏析:

Next
「宿建德江」孟浩然
su jian de jiang

「宿建德江」孟浩然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