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宫词」
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57年,李商隐游历曾经繁华无比的六朝旧地,触景生情,感慨亡国之殇,遂写下此诗,表达对唐王朝的忧虑,希望统治者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诗中借齐、梁两代的兴亡更替,讽喻当世,为世人敲响警钟。
第一联:“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
永寿宫的大门夜晚未曾关闭,敌兵已然攻入,如今宫殿荒凉,再无金莲舞步映照庭院。
诗人以“永寿宫”指代南齐亡国之夜,刻画出齐废帝沉溺享乐,不设防备,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而“金莲”象征昔日宫廷歌舞的繁华,如今不复存在,突显亡国后的冷落与荒凉。
第二联:“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梁朝宫廷的歌舞直到三更才停歇,然而夜风仍然摇响宫殿檐下的九子铃。
诗人借“梁台”指代梁朝宫廷,暗示即便宫殿易主,奢靡享乐的生活依旧未变。“犹自风摇九子铃”一语双关,既是实景描写,又暗示梁朝统治者沿袭了南齐的腐化作风,最终难逃相同的命运。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对南齐亡国之夜与梁朝宫廷歌舞的对比,揭示了历史的轮回。诗人没有直接批判,而是巧妙地选取“九子铃”这一历史遗物,贯穿齐、梁两代,暗示亡国的必然性。九子铃曾是齐废帝荒淫享乐的象征,如今仍在梁宫回响,昭示着新朝统治者的沉湎不悟,最终也将重蹈齐亡的覆辙。这种以物喻史、以静衬动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历史寓意和含蓄的讽刺意味。
写作特点:
- 截取历史横断面,凝练概括:诗人不铺陈史实,而是选择南齐灭亡之夜和梁朝歌舞未歇的片刻,以短短四句浓缩兴衰更替的历史。
- 以物喻史,寓意深远:“九子铃”既是齐废帝荒淫无度的象征,也是梁朝继承亡国风气的标志,通过这一意象,揭示出历史的相似轨迹。
- 对比鲜明,暗示讽喻:“夜不扃”与“歌管三更罢”对比,前者象征亡国前夜的疏忽无备,后者暗示新朝的沉迷享乐,诗人借此表达对统治者的警醒之意。
启示:
诗人通过齐、梁两代的对比,揭示出沉溺奢靡、不思进取的统治必然导致国家衰亡的历史规律。亡国之夜的警钟曾在南齐敲响,然而梁朝的统治者却未能引以为鉴,依旧歌舞升平,最终步入相同的命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当世的讽谏,提醒执政者应当以史为鉴,居安思危,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