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平林漠漠烟如织」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深秋暮色中的惆怅情怀,通过词人伫立玉阶远眺的刹那情思,展现了内心的孤寂和对人生归宿的迷惘。词中景物浓郁,氛围凄清,借助秋景、暮色、归鸟等意象,营造出浓重的离愁别绪。全词不仅表现了个体的愁绪,更折射出词人对人生漂泊无依的深刻感慨。
第一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远方的树林笼罩着迷蒙烟霭,苍山一片幽碧,令人心生悲凉。
诗人以“漠漠”形容烟雾弥漫,使整个画面更显朦胧凄迷。“烟如织”不仅描绘出暮霭四合的景象,也暗喻愁绪缠绵不绝。寒山的碧色本应赏心悦目,却因秋寒而显得冷清,触景生情,令人伤怀。
第二联:“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夜色悄然渗入高楼,楼上之人正满怀愁绪。
暮色渐浓,夜幕降临,高楼之上,有人独自伫立,沉浸在无尽的愁绪中。这两句以“暝色”与“愁”形成对比,强调了环境对人物情绪的渲染,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压抑的氛围。
第三联:“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玉阶上徒然伫立凝望,归巢的鸟儿匆匆飞去。
词人站在玉石台阶上,久久伫立,内心充满迷茫与失落。而天边的归鸟却急匆匆地回巢,与词人无所归依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宿鸟的归巢象征着归宿,而词人却无处可归,突出了内心的漂泊感。
第四联:“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归途在何方?只见长亭接着短亭,延绵无尽。
这句点明了全词的核心情感——找不到归宿的迷惘。词人望向远方,眼前的道路只是一座座长亭、短亭,无尽的行程象征着人生的漂泊,隐喻着世事无常和前路渺茫的惆怅。
整体赏析:
这首词通过层层递进的意境,展现了词人内心愁绪的加深。从远景的秋色寒山,到高楼上的寂寞愁思,再到近处的玉阶伫立和归鸟匆匆,最终以“何处是归程?”的疑问句收尾,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全词的氛围由静至动,由远至近,逐步勾勒出词人内心的迷惘与落寞,构筑了一种悲凉而深邃的意境。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词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描写秋景、暮色、归鸟等意象,将愁绪巧妙地融入景物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远。
- 层层递进,增强感染力:从远景到近景,从静态到动态,词人的情感由潜在到外化,逐渐深化,最后以疑问作结,使愁绪达到顶点。
- 对比手法,增强表达:词人长久伫立与归鸟匆匆回巢形成对照,进一步突出了词人无处归依的惆怅。
- 语言凝练,意境悠远:全词语言简练,却构筑出极其丰富的画面感,使人沉浸在这份幽寂苍凉的意境之中。
启示: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个人的惆怅与迷茫,更折射出人生旅途的孤寂与无常。它提醒人们,现实世界中并非所有人都能找到归宿,有时旅途漫长,归程渺茫,愁绪如秋烟般萦绕心头。然而,正是这份迷惘,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的温暖与归属感。人生如旅,长亭短亭的不断延续,也许并非尽头,而是一种心境的历练,让人在迷途中寻找内心真正的归宿。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