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 红楼别夜堪惆怅」
韦庄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
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
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赏析:
这首词是韦庄晚年在蜀地回忆江南旧游时所作的组词中的第二首,深情描写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离别经历,表达了词人对旧日情人的无限思念与不舍。全词以浓郁的闺情别绪为主线,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层层递进,哀婉动人。
第一段:“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
在红楼中分别的那个夜晚,实在令人满怀惆怅。香灯昏黄摇曳,流苏帐半卷未合,空气中充满离情别绪。待到残月西坠,我即将出门远行,伊人含泪相送,哽咽惜别。
词的上片描绘的是离别前夜的情景。一个“堪惆怅”,奠定了整首词的感伤基调。红楼、小帐、香灯,这些温馨柔美的意象,本应是良辰美景,然而此刻却成为离愁的背景。“香灯半卷流苏帐”,暗示尚未入眠,说明这一夜本不寐;“残月出门时”,是天快破晓之刻,离别迫在眉睫;而“美人和泪辞”一句,简洁却充满画面感,仿佛可见那泪眼婆娑的送别情景。全段如一幅夜半离愁图,令人低回不已。
第二段:“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
临别时,她为我拨动琵琶,乐器装饰着金翠羽饰,琵琶声轻婉清柔,如黄莺低语般缠绵入耳。那隐约的音韵仿佛在劝我早归家乡——绿窗之下,那人如花倚窗,静候我归来。
词的下片由现实转向回忆与想象。“琵琶金翠羽”一语,富丽中见精致,写琵琶装饰之美,也映衬弹奏者之华贵。“黄莺语”则极写琴音之柔婉、情调之哀婉,既是听觉描摹,更是情绪传达。而最动人的是最后两句,“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词人因琴音而联想到伊人临别时的深情叮咛,心中浮现伊人正倚绿窗、容颜如花、默默等候的情景。以“人似花”作结,令人余情未尽,充满诗意。
整体赏析:
整首词由离别之夜写起,进而回忆其间的柔情缱绻,又由现实之感引发对伊人的思念与想象,层次清晰,情感真挚。词人不直言“我思念”,而是通过具体事物的描写,如红楼、香灯、琵琶、残月、绿窗,来寄托深情,显得含蓄而有韵致。整首词构思缜密,以情带景,以景写情,虚实相间,回环往复,使人在读后如梦初醒,感怀绵绵。
此外,这首词与韦庄《女冠子》系列中的作品情绪一致,皆写一位深情男子对故人之思、对旧梦之恋。如《女冠子·昨夜夜半》之梦境缱绻,亦不过是“和泪辞”之后的回声回响。若说《女冠子》写梦,《菩萨蛮》则写醒,前者以梦托情,后者以别生愁,前后照应,情感一以贯之。
写作特点:
此词语言华丽而不浮华,典雅而不雕琢。“红楼”、“香灯”、“流苏帐”、“金翠羽”、“黄莺语”、“绿窗人似花”等用词相互辉映,营造出浓郁的艺术氛围。尤其是句法对仗工稳,用典含蓄,声韵悠扬,极具韦庄词中“艳而不俗”“哀而不伤”的风格特征。词中不乏闺怨之美,但更注重情意的深厚,词情与景色相融,情感沉郁悠远。
启示:
这首词以柔情别绪唤起读者心中关于情感、离别与等待的共鸣。在浮躁的世间,它提醒我们珍惜那些温柔而深情的片刻——哪怕只是一夜的红楼灯影,或一别的和泪送行。人生中最难忘的,往往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那些细微却真切的温柔瞬间。
关于诗人:
韦庄(约836 - 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存词五十余首,有四十八首见录于《花间集》,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