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 · 四十年来家国」
四十年来家国, 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几曾识干戈?一且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李煜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煜生命的最后几年。金陵沦陷后,李煜被俘北上,作为阶下囚度过了屈辱的余生。此词回顾南唐昔日的繁华景象,叹息自身命运的急转直下,充满亡国之君的悲痛与无奈。
第一段:“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南唐开国四十载,疆域绵延三千里。宫阙高耸入云端,庭院繁花似锦簇。何曾经历战火纷争?
此段回忆南唐的国祚与壮丽山河,宫廷之内奢华至极,宛如人间仙境。而结尾一句骤然转折,表现出昔日的安逸无忧,也隐含了亡国的必然。
第二段:“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一朝亡国成俘虏,憔悴消瘦鬓如霜。最难忘别庙之日,乐声依旧奏悲歌,只能泪洒宫娥前。
亡国之后,李煜身心憔悴,容貌消瘦。最痛心的时刻莫过于辞庙那日,乐队仍演奏着哀婉离歌,而他却再无回头之路。昔日繁华已成梦境,唯余满腔悲恨。
整体赏析:
此词以强烈的对比描绘了南唐的繁华旧梦与亡国后的屈辱现实。上片回顾盛世,词藻瑰丽,铺陈出昔日的宫廷富贵,而最后一句“几曾识干戈”忽然收束,隐含对过往安逸生活的反思。下片则描绘亡国后的悲戚,以“沈腰潘鬓”表现自身的憔悴,以“仓皇辞庙”勾勒出离别的仓促无奈,至“垂泪对宫娥”更是哀痛至极,将亡国之君的凄苦推向高潮。
写作特点:
- 对比鲜明,感情强烈:盛衰对照尤为鲜明,昔日荣光与今日悲境形成巨大反差,使词境更加沉痛。
- 用典含蓄,寓意深远:“沈腰潘鬓”借古人身衰之典,暗示自身困境,既含典雅之美,又增强了词的哀婉气息。
- 层层递进,悲怆动人:情感由回忆往昔的安逸,转入眼下的屈辱,再到辞别故国的痛苦,层层推进,使悲剧氛围愈发浓烈。
启示:
这首词既是李煜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亡国教训的深刻反思。昔日南唐沉溺于享乐,不知战备,终致国破家亡。李煜以自身经历书写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剧,提醒世人安逸之中勿忘危机,盛世之下仍须居安思危。
关于诗人:
李煜(937 - 978),南唐皇帝,号钟隐,又号钟峰白莲居士。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又精通音乐。李煜的词特别是后期的词作,主要是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了亡国的愁恨,生命不能自我主宰的悲哀,命运的虚无幻灭和人生的悲哀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