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赏析:
这首《拟古·其七》作于公元421年左右,陶渊明年近花甲,长期隐居田园,身心与自然融为一体,但也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有着深切感怀。此诗以夜晚的清和春景为背景,通过描写佳人歌舞、由欢转悲的情景,抒发了自己对年华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内心对青春流逝与人生苦短的深沉体验,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本身的珍惜与执着。
第一段:“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傍晚时分,天空澄澈无云,春风轻轻吹拂,带来温和的气息。
自然景色温柔静美,营造出良辰美景的氛围。
第二段:“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佳人在这美丽的春夜里尽情畅饮高歌,直至天明。
良夜美人,尽情欢歌,洋溢着青春与欢乐。
第三段:“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歌唱结束后却发出长长的叹息,这样的情感往往能打动许多人。
情绪由欢乐转为感伤,引出对美好易逝的哀叹。
第四段:“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皎洁的月亮挂在云间,鲜亮的花叶在夜色中灿烂绽放。
自然界也如人世间,光华灿烂却终将归于凋零。
第五段:“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虽然眼前一时美好,但不久之后又该如何面对消逝?
直抒感慨:好景不长,人生无常,既感叹又不甘。
整体赏析:
《拟古·其七》以明丽春夜为背景,从欢娱的场景过渡到对人生短促的感叹,情感起伏自然流转,具有浓厚的人生哲理意味。开头描绘春夜清和、天地澄明,营造出温暖静谧的氛围;佳人在夜色中尽情欢歌,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活力。然而,欢歌之后紧接着长叹,情绪急转直下,抒发了对时光易逝、青春难驻的伤感。随后借皎月灿花的意象暗示自然界光华亦短暂,以景寄情,深化主题。最后两句以设问形式总结,含蓄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青春易老的无奈与惋惜,全诗语言清新,情感真挚,转折自然,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
写作特点:
这首诗情感转折鲜明,由乐转哀,体现了陶渊明细腻而深沉的情感表达。诗中善于以自然景物映照人事,通过皎洁月光与灿烂花叶,隐喻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语言方面,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能在简洁中见深意。情绪起伏跌宕,铺陈与议论交融自如,使读者在美景欣赏中不自觉生出人生短促、惜时感怀的情绪。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人生美好的时光中应当尽情珍惜,因为世事无常,青春与繁华稍纵即逝。陶渊明以质朴之笔描绘春夜欢娱,又迅速转入对短暂人生的深沉感伤,提醒我们在欣赏美好、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要有对生命有限性的深刻自觉。这种珍惜、感悟与超脱,使人在纷繁人生中保持一份清醒与从容,面对无常而不迷失于短暂的繁华。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