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 其九」
陶渊明
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赏析:
这首《拟古·其九》作于公元420年前后,正值晋朝灭亡、刘裕篡位建宋之际。陶渊明身处乱世,对晋室的灭亡感到无比痛惜。诗人借种桑喻国事,表达了对晋恭帝被废、江山易主的沉痛感慨,同时也揭示出因依赖权臣而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这首诗一方面寓含对旧朝的深切同情,一方面也体现了陶渊明对时局兴亡的清醒认知和坚定的价值判断。
第一段:“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在长江边种下桑树,期待三年后能收获桑叶。
寓意晋恭帝即位三年,原本寄望有所作为。
第二段:“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枝叶刚刚开始茂盛,忽然间却遭遇山河易主的巨变。
暗喻晋朝刚有振兴气象,却被刘宋篡夺江山。
第三段:“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枝叶纷纷摧折,根株也漂泊在浩渺江海之中。
写国破家亡,覆巢之下无完卵的悲惨景象。
第四段:“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春蚕已无桑叶可食,寒冬之衣又能依靠谁来供应?
以蚕喻百姓,揭示国家覆灭后民生困苦的凄凉现实。
第五段:“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本不应将桑树种在低洼江畔,如今悔恨又有什么用呢?
深刻指出晋室自身依附权臣、政治失误导致覆亡,无可挽回。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桑树兴衰,象征国家命运沉浮,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自然意象,表现了陶渊明对晋朝灭亡的沉痛哀悼与深刻反思。开篇写种桑寄托希望,随着枝条将茂,却遭遇山河变故,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浓缩了国家兴废、时局突变的沉重历史感。柯叶摧折、根株漂泊的景象,映衬出国家灭亡后民生涂炭、百姓无依的悲惨局面。末句直指根本——由于晋室自失根基,依赖外人,种下覆亡的苦果,今日悔恨也无济于事。全诗情感深挚,笔力苍凉,以短短数语,展现了家国兴亡的沉痛悲剧。
写作特点:
本诗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构思精巧而自然。诗人以种桑喻国,以蚕喻民,巧妙地将宏大叙事寄寓在小小的自然现象之中,使国家大事与个人生命体验融为一体。情感由希望到失望,由哀叹到深刻反省,层层推进,波澜起伏。语言质朴而意境苍凉,既有对晋朝灭亡的无限痛惜,也有对因果必然、历史规律的清醒认知,表现出陶渊明超然世外却又心系天下的情怀。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国家的兴亡并非偶然,根基是否牢固、政权是否正义决定着命运的归宿。陶渊明通过桑树与蚕的隐喻,告诫人们:依附权臣、失却自立之本,终将自食其果。这种深沉的历史反思和警觉意识,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也体现了诗人虽隐居山林却心系苍生、关怀天下的高尚品格。面临世事沧桑,人们更应坚守本心,独立自强,不随波逐流。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