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五首 · 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为了悼念早逝的妻子韦丛而作,写于元和四年(809年)。韦丛去世时年仅二十七岁,元稹在她去世后写下了多首悼亡诗,其中这首尤为著名。元稹在诗中通过对过往的追忆与对亡妻深情的表达,表现了他对她的无尽怀念。整首诗流露出他对亡妻的爱情无法释怀,即使进入修道之境,也无法摆脱对亡妻的思念。
第一联:“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经历过浩渺无垠的沧海,世间其他的水便都不再入眼;梦中见过巫山神女的云雨,其它云彩便都失了颜色。
这一联借用古代典故,“沧海”象征广博深厚的感情,“巫山”代表美好爱情的极致体验,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亡妻在他心中无可替代的地位。他的深情不仅穿越了时间,更跨越了世俗的审美,显得坚贞不渝而震撼人心。
第二联:“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即使置身繁花丛中,我也无意回首;我选择清静修道,一半是出于志向,一半是为了你。
这句描写诗人虽身在花丛,却懒于回顾,映出他心有所属,不再为他人动情。而“半缘修道半缘君”一语双关,既是遁世避情的姿态,也是深情不舍的叹息。看似抽离尘世,实则是因亡妻而心灵无依,难以再续红尘情缘。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浓烈的情感与典雅的语言书写了一个痴情男子的灵魂轨迹。元稹通过典故的融入,将亡妻在他心中的地位升华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存在,使感情具有了永恒的厚度。他不是简单地“怀旧”或“伤逝”,而是通过“难为水”、“不是云”构建出情感上的唯一与极致,将深情熔于诗句之中,令人动容。全诗虽短,却意境深远,写出了对亡妻至死不渝的爱恋,也展现出一个时代文人的情感坚守与精神寄托。
写作特点:
- 用典自然,意象崇高:“沧海”“巫山”均为古代爱情的象征,用以表达感情的深重与唯一,典雅而不晦涩。
- 情感真挚,语句简练:诗句看似平淡,却一字千钧,特别是“懒回顾”“半缘君”,简练中透出极致的深情。
- 结构精致,节奏凝练:两联对仗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既有现实中的追忆,也有超脱中的执念,构成一种凄美而温柔的情感张力。
启示:
这首诗给予我们最深的启示,是对情感“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的深刻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容易将情感流于表面,而这首诗却提醒我们:真正的爱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铭刻,是经历过沧海之后的从此不动心,是在人群之中也不愿回顾的坚定。这种情感的深度和纯粹,是值得我们在喧嚣中去思考与珍惜的。在浮世万花中守一人之念,于寂寞清修中不忘所爱,这是对爱情最高贵的礼赞。
关于诗人:
元稹(779 - 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早年家贫。举贞元九年(793)明经科,十九年(803)书判拔萃科,曾任监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贬。后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以暴疾终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与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