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戴叔伦

lan xi zhao ge

「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戴叔伦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兰溪秀丽山水和渔家生趣的诗,充满了民歌的韵味。诗人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月夜下的兰溪美景以及春雨过后鲤鱼跃滩的生动画面。前两句描写夜色中的兰溪,月亮如眉,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之中,山色仿若镶嵌在镜面般的水面上,给人一种幽雅梦幻的感觉。后两句则展现春雨后的生机勃勃,溪水上涨,鲤鱼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给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动感与活力。诗中未直接描写人,但读者却能在诗句的意境中感受到渔家的喜悦,诗人用景寓情,使整首诗充满灵动之美。

第一联:“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一弯新月宛如眉梢,静静地悬挂在柳树掩映的水湾;清澈的溪水如镜,映照着越地的山色。
首联通过精巧的比喻,描绘出兰溪夜晚的清幽与静美。“凉月如眉”形象地展现了新月如少女娥眉般柔美的弧度,同时“凉”字不仅表现出夜晚的清爽,也暗示着春雨过后的清新气息。“挂柳湾”使月亮与柳树相互映衬,营造出诗意盎然的画面。“越中山色镜中看”则运用了巧妙的对比,以溪水为镜,折射出远山的倒影,使画面更添朦胧飘逸之感,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水光月色之中。

第二联:“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接连下了三天春雨,夜半时分,鲤鱼趁水势跃上浅滩。
这一联从静谧转入动感,展现了春雨带来的生命活力。“桃花雨”点明季节,南方二三月间正值桃花盛开,春雨连绵不断,使溪水上涨但依然清澈。“半夜鲤鱼来上滩”不仅写出了鱼跃而出的生动场景,更隐隐流露出渔家人期待丰收的喜悦。夜晚本该静谧,而鲤鱼腾跃的声响却打破了宁静,使整个画面更显灵动。这不仅是对渔家生活的生动描绘,也透露出自然界蓬勃的生机。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出兰溪水乡的幽美夜色与富有生机的渔家生活。诗歌开头写“凉月如眉”,展现夜晚的静谧之美;“山色镜中看”则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接着,诗人以“桃花雨”点出春雨带来的水涨之势,以“鲤鱼上滩”写出春水萌动的生命活力,使整首诗从静态的山水之美转向动态的生机勃勃。诗人未直接写人,却使人仿佛能感受到渔家人在春水中忙碌、喜悦的身影。这种含蓄的表达,使得诗意更加悠远深长。

写作特点:

  1. 比喻巧妙,意境清新:诗人用“凉月如眉”比喻新月的形态,使画面更富诗意;用“镜”比喻溪水,突出了水的澄澈静美。
  2. 动静结合,富有生机:前两句写静谧的夜色,后两句写鲤鱼跃滩的活泼景象,使诗歌充满层次感。
  3. 留白手法,情景交融:诗歌没有直接写人的活动与情感,但通过景色的描绘,使人能够感受到渔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4. 民歌风味,语言自然:诗歌语言朴素清新,句式流畅,带有浓厚的民歌风韵,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启示: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兰溪山水的灵秀美丽,也寄托了诗人对大自然和渔家生活的热爱。诗中未曾提及人的情感,但景色本身却透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使人仿佛置身于那片水光山色之间,感受着春夜的静谧与生命的律动。这首诗告诉我们,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雨一月,都蕴含着无穷的诗意和美感,只要用心观察,就能在平凡的景物中发现动人的诗境。

关于诗人:

戴叔伦(732 - 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少时从萧颖士学,为门人之冠。安史乱起,避居鄱阳,闭门读书。大历初,由刘晏招至转运府中任职。戴叔伦的诗多表现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也有一些揭露社会矛盾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内容较为宽泛。他的诗风婉约清丽,诗论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

Total
0
Shares
Prev
「题稚川山水」戴叔伦
ti zhi chuan shan shui

「题稚川山水」戴叔伦

「题稚川山水」松下茅亭五月凉,汀沙云树晚苍苍。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 赏析:

Next
「巴女谣」于鹄
ba nv yao

「巴女谣」于鹄

「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 于鹄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