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漫兴九首 · 其五」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于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约公元760年)。彼时杜甫虽暂得安定,但国家仍处于动荡之中,诗人对国事的忧思和个人漂泊之感始终挥之不去。此诗题作“漫兴”,表现了诗人信手拈来的随感之作,然而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沉的情感。
第一联:“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心中愁肠寸断,沿着春江缓缓行至尽头;我拄着藜杖,慢慢走到芳洲上伫立沉思。
首联中的“肠断”直抒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惆怅。“春江欲尽头”写出了春日将逝、江水将尽的萧条之感,寓意诗人心头的落寞和归乡无望之情。诗人以“杖藜徐步”描绘自己拄着藜杖、缓慢踱步的姿态,既表现出年老体弱、孤独无依的现实,又传达出内心沉重的苦闷。
第二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狂乱的柳絮在风中飞舞不止,轻薄的桃花随着流水飘零而去。
这一联以“颠狂”“轻薄”二词赋予柳絮和桃花以人格化的特征。柳絮在风中如癫似狂地起舞,桃花则随着水流四散漂泊,这种动态画面既活泼灵动,又暗藏着诗人的身世之感。柳絮的“颠狂”,似乎正是诗人对自己漂泊不定、行踪飘忽的写照;桃花的“轻薄”,则象征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诗人借景抒怀,感叹自身流离无依,年华虚度。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春末景物为描写对象,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两句着重表现诗人的感伤心情,后两句则借柳絮、桃花寄寓身世之感。
在诗中,杜甫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思归之情和对国难的忧虑,而是以含蓄委婉的笔法,借助自然景象来传达内心的孤寂和愁苦。柳絮和桃花虽充满生机,但在诗人眼中,却化作了漂泊不定、轻薄无依的象征,烘托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漂泊无望之情。
写作特点:
- 寓情于景,意境深远:诗人将个人情感巧妙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春江欲尽”“颠狂柳絮”“轻薄桃花”等意象,展现了春末时节的萧索与诗人内心的愁苦。
- 拟人手法,情景交融:诗人赋予景物以生命,柳絮“颠狂”、桃花“轻薄”,不仅生动形象,更突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漂泊无依的感慨。
- 用词精炼,情感浓烈:“肠断”二字直抒胸臆,哀痛之情扑面而来;“颠狂”“轻薄”等字则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使整首诗既生动活泼又沉郁悲凉。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即便身处困境,依然可以在自然景物中找到寄托。杜甫虽饱经忧患,却仍能在春江、芳洲、柳絮、桃花等景物中抒发情怀,这种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正是他豁达与深邃的表现。人生旅途中,我们也可以学会在平凡景物中感悟人生,借助自然之美纾解内心的忧思。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