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无题 · 其十二」
钱起
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抚州司马、赴任途中。晚唐时期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尤其是在长江流域,杨行密、朱全忠等割据势力连年征战,民不聊生。诗人目睹所过之地百姓的苦难,对战争深恶痛绝,遂有此作,以一位江边老叟的言谈为引,表达内心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
第一联:“翳日多乔木,维舟取束薪。”
夕阳被高大的树木遮住,我停下行船,取来一捆柴火。
这一联描写了傍晚时分江边的景象和诗人的日常行动。“翳日”与“乔木”营造出幽暗、荒凉的氛围,暗示诗人当时低落的心情;“维舟取薪”则表现了旅途中的辛劳与清苦,也为下文引出老翁的言谈作铺垫。
第二联:“静听江叟语,俱是厌兵人。”
我静静聆听江边老翁的谈话,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厌倦战争的人。
诗人停船歇息,偶闻老者言谈。出人意料的是,并非闲聊琐事,而是人人皆谈“厌兵”。一个“俱”字,点明普遍的民意,也反映出战乱之苦已经深深印入人心。这不仅道出了百姓的痛楚,也反映了诗人自己对战祸的深切厌恶。
整体赏析:
全诗四句,言简意深。诗人以旅途中一段小小的停靠、一次偶然的聆听为切入,映照出社会大背景下战争对百姓的重创。前两句以静景铺垫,渲染孤寂与压抑的氛围,后两句借江叟之口,道出“厌兵”之声。表面写景写事,实则托言抒怀,寓情于景,寓意于事,寄托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乱的控诉。
写作特点:
此诗以冷静客观的笔调刻画真实情境,情感内敛却深沉动人。以细节入手,不作直接抒情,而借江叟之语间接传达百姓与诗人共通的反战情绪。语言朴素自然,景与情、事与意浑然一体,增强了诗歌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结构上先写景、再写闻语,由外至内,层层深入,构思极为精巧。
启示:
这首诗通过“厌兵”之语,道出百姓的苦难心声,表达了诗人对战争带来民不聊生的深刻同情和反感。在今日看来,它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学应关注社会与民生,在战争与混乱中更应有悲悯之心和理性之声。诗中江叟的形象不仅是一位乡老,更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民的化身,而诗人正是用他的笔,替他们发出了这沉痛的呼声。
关于诗人:
钱起(722 - 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任蓝田尉,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