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杯 · 记得那年花下」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
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
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赏析:
这首词作于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900年)之后,当时蜀主王建即位。王建见韦庄所宠爱的一位姬人容貌艳丽,兼通诗词歌舞,便假借宫中女官学词为由,将其强行夺入宫中。韦庄对此悲愤而又无奈,满腔情思化作悼念旧情的词句,借回忆往昔情景以寄托内心的哀婉之情。
第一段:“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
记得那年深夜,我们在花下初次相遇。临近水池的堂屋西面,彩画帘子低垂,我们携手私下约定再会的时间。
词人以温柔细腻的语言勾勒出一幕动人的初遇场景:静谧的夜晚,轻垂的画帘,水光与花影交织,情人初识,情愫悄生。描绘虽短,却满溢柔情,令人神往。
第二段:“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
清晨莺声啼鸣,残月将落,我们黯然分别,从此音讯全无。如今彼此都身在异地,更难有相见的机会了。
这一段以景衬情,“晓莺”“残月”既是离别的实景,也映照词人心头的落寞与哀愁。从昔日浓情蜜意到今日音尘断绝,结尾一句“相见更无因”,尽显无奈与苦痛。
整体赏析:
这首小令虽篇幅短小,却情感丰沛、意蕴悠长。词人由回忆起笔,从花下深夜初见写起,层层推进至今日异地相隔,情绪由温馨甜美转为深沉惆怅。结构上前后对照,语义递进,令昔日柔情与今日的无望形成鲜明对比。韦庄以婉约之笔写尽情断魂销之苦,既是对美人被夺的切切追思,也寄托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无力的深层感悟。
写作特点:
这首词语言清新质朴、情感细腻婉转,善于用景物和细节表现情感变化。如“水堂西面”“画帘垂”渲染了幽静浪漫的氛围,“晓莺残月”则渲染出别离时的凄清感,极具画面感和诗意。全词虽无一字直写愁苦,却在回忆与现实的交错中,自然流露出哀思与离情,展现了韦庄深厚的词艺。
启示:
这首词借爱情之哀,寄人生之叹。它不仅描绘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往昔情缘,也隐隐映照出命运无常、时代动荡之下个人命运的飘零。词人在有限的篇幅中,写出了情之深、别之痛与人生之感,令人唏嘘不已,也使我们明白珍惜当下情感、莫负韶光的重要意义。
关于诗人:
韦庄(约836 - 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乾宁进士,后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存词五十余首,有四十八首见录于《花间集》,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