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柴桑」
陶渊明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畬。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应友人刘遗民之邀而作的一首和诗,属于闲话家常、寄意问答之作。刘遗民即东晋高士刘毅,世称其清高不仕,亦常与陶渊明交往。诗人通过这首诗,回应了友人的关切,既说明自己现状,又以淡然之心抚慰来信者,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事的疏离与人生本真之思。这种问答式的写作,也体现了文人之间以诗酬答、互相勉励的传统。
第一联:“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你久居山林,还频频邀请我前往,为何我犹豫不决呢?
开篇采用设问的形式,既是回应友人的邀请,又为下文的解释作铺垫。“山泽”代指隐士生活,“踌躇”则点出自己的犹疑,兴来之笔,自然引入。
第二联:“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只因亲故之情难舍,才未能坦然选择独居隐逸。
诗人坦率地道出内心的牵挂,是亲情与友情令他难以彻底离群索居。此句将人情味注入诗中,表达一种有情却淡泊的生活态度。
第三联:“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美好的时节引起内心的遐思,我携杖归返西边的草庐。
“良辰”与“奇怀”相映,透露出对自然与田园生活的珍惜之情,“挈杖还庐”则是诗人生活状态的写照。
第四联:“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沿途荒凉,难见归人,常常映入眼帘的是荒废之地。
这一联透露出社会现实的凋敝与人事的冷落,诗人虽归隐,却未忘观察人间百态,内心仍有伤时之感。
第五联:“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简陋的茅屋已修好,开垦的新田也将重新耕作。
诗人以朴素而实在的生活细节回应来信,说明自己虽归隐,仍在力所能及之处努力生活,传道授业。
第六联:“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春风渐寒而带薄意,春酒稍可解辛苦与饥饿。
生活虽清苦,但诗人以春酒自慰,表露一种在清寒中自得其乐的情怀。
第七联:“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幼女虽不是儿子,却依旧给我精神上的安慰。
此句透露诗人对子女之情,也流露出淡淡的寂寞与安慰交织的人情美。
第八联:“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尘世喧扰纷繁,人心与岁月一起渐行渐远。
这一句概括出人情日疏、世事纷繁的无奈,是全诗中极具警世意味的哲思之语。
第九联:“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只要耕织能自给,又何须贪图多余之物?
诗人表达了一种知足常乐、回归本真的处世态度,体现出其对物质的淡泊。
第十联:“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人生百年之后,身与名都将化为尘埃。
结尾直面生死,以看破之语作结,表现出诗人超然洒脱的哲学思维。
整体赏析:
这首和诗平淡中见真情,温和中藏哲理。诗人用叙述的方式回应友人邀请,不高谈玄理、不抒壮志豪言,而是娓娓道来自己归隐田园后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感受。诗中既有现实社会的荒凉面貌,也有农舍修复、春酒佐苦的生活片段,更有对子女的亲情、对人生的思考与劝慰。语言质朴如话,却处处透露出生活的细节与哲思的深意,形成独特的“闲话”风格,是东晋诗风返璞归真的代表。
诗人通过“山泽见招”“良辰归庐”等句式,表达了虽有隐逸之心,但仍不舍人间情义;通过“废墟”“谷风”等意象,勾勒出动荡社会背景下的寒凉现实;而“弱女慰情”“百年身名”等句,则寄托出对人生无常的深沉省思。这首诗的最大魅力在于,它不刻意雕饰,却在细碎日常中折射出人世哲理。
写作特点:
- 以问代答,亲切自然: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开启诗篇,回应友人邀约,语气自然平实,增强了交流的真实感。
- 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无雕饰辞藻,以口语化的表达叙述日常,却深含人生况味。
-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现实中的“茅屋”“新畴”与内心的“惘然”“相疏”并置,使情感更显真切而深远。
- 哲思内敛,意味深长:尾联直陈“身名皆空”,表现出对生死名利的彻悟与洒脱。
启示:
这首诗给予我们的,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描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展现。在纷扰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安宁和生活的本真,是诗人用朴素文字传达的重要思想。诗中流露出的知足、淡泊、从容、清醒,正是当下浮躁社会中最值得体悟的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安顿好内心,过好当下,才是真正的归宿。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