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40年,王维因公务途经襄阳时登高望远,感叹江山壮丽而写下。彼时的王维年方不惑,正值盛年,心境既澄澈又旷达。诗中所描绘的,是诗人站在汉江之畔远眺江山时所见的辽阔壮观与心神的感发。
第一联:“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汉水流经楚地边塞,又折入三湘之地;在荆门一带汇合九派支流,通达四方。
这两句描绘了汉江水势的雄浑奔放,虽未直言“汉江”,但已展现其纵贯南北、通连东西的宏大气象。诗人以极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万里江山一纸画”的境界,铺垫出一幅辽阔开阔的图景。
第二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汉江水浩浩荡荡,仿佛流向天地之外;远山的颜色朦胧虚幻,若隐若现。
这一联将自然景观从宏观过渡至细腻,水的无垠、山的空灵,构成强烈的视觉与意境反差。特别是“山色有无中”,将远景迷离之美写得精妙绝伦,含有庄子“无”与“有”相生的玄远气息。
第三联:“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城仿佛漂浮在江面上,水天一色中波涛激荡,远空也似随之颤动。
诗人转而写近景,借助“浮”与“动”的动态感知,将眼前江岸郡城、水波浩荡之景形象化,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看见大地与天空因波涛而共振。
第四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风光明媚,我愿在此与山中老人共醉流连。
点题之句,诗人以“山翁”典故呼应襄阳旧事,抒发对当地风物的热爱与陶醉之情,收束全诗,在山水外赋予人情的温度。
整体赏析:
《汉江临眺》以层层推进的方式描绘出汉江沿岸壮丽风景,从远观山川地势,到近视波光水城,再落笔于对襄阳的喜爱,构成一幅动静结合、远近呼应的山水图卷。诗中既有气势恢宏的想象,又不失细腻入微的描绘,呈现出王维典型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风格。“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一句尤为经典,以简驭繁,含蓄空灵,被历代传颂。
写作特点:
这首诗格调清新典雅,构图大气磅礴。其突出特点在于善于融合虚实、动静、远近诸层次,通过主观感受与客观景象交融的笔法,赋予山水以灵性。例如,“浮”“动”“有无”这些词汇,不仅描景,更添诗意,使自然景观富于生命的动态感。此外,全诗情景交融、意境高远,体现了王维一贯的理想人格与审美追求。
启示:
这首诗以大江景象寄托人生情怀,启示我们在面对浩渺世界时,应保持内心的从容与旷达。在有限生命中,也可以通过诗意之眼观天地、感宇宙,体会万物流转之美。这种胸怀与格局,不仅来自眼前之景,更源于诗人深沉的生活体验与精神追求。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