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香积寺」王维

guo xiang ji si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王维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游终南山时的作品,作于其辞官归隐之后。彼时他对仕途已渐失兴趣,心归佛门,常于山水之间寄情养性。香积寺位于终南山深处,山林苍郁、寺宇清幽,是王维心中的理想归栖之地。此诗写他探访香积寺途中所见所感,从迷茫寻访到顿悟佛意,体现了他由外在山水走向内心宁静的过程,也是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禅”艺术境界的典范之作。

第一段:“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道香积寺确切在何处,只是沿着山路走了几里,逐渐深入云雾缭绕的山峰。
开篇即设疑,写香积寺之所在隐秘,“不知”二字为整首诗奠定探索之感;“数里入云峰”描绘出深山幽隐的地貌,引出探幽访古的氛围。

第二段:“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只见古木掩映的小路上无人行走,正疑惑寺庙何在,忽闻深山里传来钟声。
环境愈发寂静,寺庙却未现踪,正当迷茫时,一声钟鸣穿林而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句以“何处”发问而以钟声回应,突显山寺的清幽和神秘。

第三段:“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泉从陡峭岩石间流下,声音低回如呜咽;夕阳洒在青松上,带着一丝寒意。
此联以“咽”“冷”两字尤为传神,将高山幽泉的景象描写得极为细腻。既有形象之冷,又有心境之冷,转写内心从惊喜到清冷的沉静变化。

第四段:“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傍晚时分,曲折山路通向一潭空寂清水。想到佛门中有安禅者,能以修行降伏内心的毒龙。
诗人终于来到空潭之畔,外境之静引发内省,联想到佛教中“制毒龙”的典故,暗寓以佛法安抚人心、止息烦恼。此处诗意由写景自然过渡到禅意,意味悠长。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过香积寺”为题,却全篇不着一“寺”字,而是借景写情,以景寄思。从初入山林时的不知所踪,到幽径传钟声,再至潭前悟禅机,一步步引人深入。王维运用极简笔触,营造出一种空灵、深邃的氛围,使人在读诗过程中,仿佛也经历了一场身与心的“探访”之旅。诗中既有山林泉石的静谧之美,也有佛法禅意的高远之境,情景交融,动静互化,是王维山水诗与禅宗思想交汇的典型代表。

写作特点:

  1. 以景寓情,情景合一:诗中通过山林景象的描写,暗寓诗人内心的清寂与求道之意。
  2. 用字精炼,炼字传神:“咽”“冷”两字既传达自然之态,又映照人心之境,堪称炼字范例。
  3. 含蓄深远,寓理于境:不写寺而写云峰古木、不直言禅理却引佛典“毒龙”,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禅”的艺术追求。

启示: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山寺之静、山林之幽,更通过禅意的融入,引导人从自然万象中观照内心世界。它启示我们,在纷扰红尘中,当学会“入山问道”,以静制动、以悟止妄,在清净中寻得内心的自在和平。王维以诗为舟,载道传禅,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本真的生命姿态。

关于诗人:

Wang Wei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归嵩山作」王维
gui song shan zuo

「归嵩山作」王维

「归嵩山作」清川带长薄, 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 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 归来且闭关。 王维 赏析:

Next
「汉江临眺」王维
han jiang lin tiao

「汉江临眺」王维

「汉江临眺」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