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雁」
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钱起入仕后长期旅居北方之际。一天,他见到南归的大雁,触动内心的乡愁与羁旅情怀,于是赋诗一首,题为《归雁》,寄寓思乡之情与身世感慨。
第一联:“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你为何这般轻易地离开潇湘?那里的江水清碧、沙石晶莹,岸边还长着翠绿的青苔。
此联设问连发,语带不解,借“归雁”为意象,表达对其舍离美好潇湘的不解。诗人巧妙地倒装语序,使诗意更添生动灵动。通过渲染潇湘的宜人景色,铺垫归雁离开这一“反常”行为,引出后文的意蕴。
第二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湘水女神在月夜下弹奏二十五弦的瑟,乐声太过哀怨,我实在难以承受,只得飞离湘江回返北方。
诗人代雁言语,虚构大雁因不堪湘灵鼓瑟的凄怨曲调而北归,借神话入诗,增添幻想色彩。这一联化用湘神鼓瑟的典故,将旅雁拟人化,寄托自身羁旅之愁,情思深婉而含蓄。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咏归雁,层层设问、虚实交错,以“潇湘”为象征的理想之地被归雁所舍,原因却是因“清怨”而生的无法忍受。这种设定寄寓了诗人身处北地的孤寂与思归之情。全诗构思精巧,开头设问引人入胜,后两句虚拟神话作答,将大雁拟人化,令诗意生动而空灵,抒情蕴藉含蓄,是典型的托物寄情佳作。
写作特点:
本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虚实结合与设问反转。设问表达情思,引发读者共鸣;神话虚构则提供了浪漫的解释,使诗意更具张力。语言清丽,结构紧凑,情感转折自然流畅。尤以“二十五弦”句中的神话典故使用,独具匠心,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与艺术感染力。
启示:
这首诗以大雁北归为线索,抒发漂泊异地者的心声,启示我们即使身处外界繁华之境,内心的归属与感情的牵系仍无法被外物取代。诗人借物写情、借古寓今,使人感受到思乡情绪的深切和抒情艺术的多样可能,也提醒人们应珍视内心真实的归属感。
关于诗人:
钱起(722 - 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曾任蓝田尉,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诗以五言为主,多送别酬赠之作,有关山林诸篇,常流露追慕隐逸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