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gui qu lai xi ci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正值人生重要转折点。他自29岁开始出仕,为官13年,屡受压抑、心怀不满。最后一次为官是出任彭泽令,仅80余日便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在辞职归家后,写下这首《归去来兮辞》,以抒发彻悟人生、厌弃仕途、回归田园、乐道自然的情怀。本篇是辞官归田的宣言书,是他一生思想的集中表达,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归隐之作。

第一段:“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回家去吧,田园将要荒芜,为什么还不回去呢?既然已经让内心受到形体的奴役,又何必惆怅而独自伤悲?我明白过去的过失已无法挽回,也知道未来的道路尚可把握。其实误入歧途并不算太远,现在醒悟也还不算晚,我终于认识到今日是对的,昨日是错的。

这一段以“归去来兮”发端,点明全篇的主题。诗人直陈回归之意,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深切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深情向往。“既自以心为形役”一句体现出他意识到过去为功名利禄所累的痛苦和虚妄,“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则道出了诗人心路上的重大转变,由懊悔到觉醒,由迷途知返到坚定前路。他将仕途比作误入的歧路,庆幸自己尚未深陷,还可以回头改过,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自省与顿悟。舟行远方、衣袂飘扬的写景句中蕴含着诗人旅途中内心的激动与急切,“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则透露出一种不安和急于归家的情绪。整段诗意流动、情感真挚,是一场内心深处觉醒的宣言。

第二段:“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看见自家茅屋,内心既高兴又奔跑向前。仆人出来迎接,孩子在门口等待。小路已经荒废,但松树和菊花还依然存在。牵着孩子回到屋里,酒杯中已盛满美酒。我自斟自饮,望着庭中枝叶感到心情畅快。倚着南窗寄托自己的傲气,发现这狭小的空间也能令人安逸。每天游园成为生活的趣事,虽然门设着,却常年关闭,拒绝外界喧嚣。拄着拐杖与老人散步闲坐,不时抬头遥望远方。云从山中无心飘出,鸟儿飞累了知道回归。天色将晚,万物昏暗,我抚摸孤松,流连不舍。

这一段集中描绘诗人归家后的所见所感。诗人一见家门便欣喜奔跑,真情流露,令人动容。“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勾勒出温馨的家庭画面,反衬出田园生活的安定与亲情之美。园中松菊犹存,象征着高洁志趣的延续,意在自比。庭院饮酒、倚窗寄傲,显示了诗人自得其乐、怡然自处的心境。“园日涉以成趣”句,将日常生活写得风雅而有情趣。“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自然界的返归寓意诗人的归隐,寓情于景,感情自然流露。最后“抚孤松而盘桓”一句,写他在黄昏中徘徊于庭中孤松之下,既是对自然的流连,也是对人生的深思和沉静,整段展现出他在田园生活中所获得的精神慰藉和自我认同。

第三段:“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家去吧,让我断绝与世俗的交往。世俗与我格格不入,我为何还要驾车追逐功名?我喜欢亲戚间的真情言语,爱好弹琴读书来排遣忧愁。农人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了,要开始在西边的田地劳作。有时驾车出行,有时独自划舟,或深入幽谷,或跋涉高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涓涓流淌。我赞叹万物得其时之美,也感悟到我的人生即将终止。

这段诗人继续抒发与世俗决绝的情感,重申其归隐的决心与对自然、亲情的热爱。“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反映了诗人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摆脱尘世的羁绊。“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写出归隐生活的闲适与自由。诗人以春日自然景象与生命的运行做对比,从“木欣欣”“泉涓涓”的勃发生机中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正在走向终结,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深切感怀。诗意在平淡中流转,情感在质朴中升华,抒写出归隐生活中的静谧和哲理。

第四段:“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人生在天地之间,又能活多少年呢?为何不顺其自然,听任命运的安排?为何要如此匆忙追求,到底想要去哪里?荣华富贵并不是我所向往,仙乡神界更是难以企及。我怀着对美好时光的珍惜,独自前行,或扶杖除草,或登上东边山坡高啸长歌,对着清澈的溪流吟诗赋咏。姑且随自然变化走向生命终点,安于天命,又有何可疑惑?

最后一段诗人从人生有限谈到对命运的顺应,表露出深刻的哲理思考。“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这一问,道出了人类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也暗含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他既否定了功名利禄的虚妄,也不寄希望于宗教幻想,而是在现实中寻求生命的价值。“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是他理想生活的真实写照,融情入景,洒脱自在。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作结,诗人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结,表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解的豁达情怀。这种超然达观、返璞归真的人生态度,展现出诗人高洁的人格与深沉的智慧。

整体赏析: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自我精神觉醒的成果,也是其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真实写照。全篇从人生顿悟出发,层层推进,既有现实反思,也有哲理升华。诗人以清新淡远的笔触描绘田园生活的恬淡美好,表达对自然规律的顺从与生命本质的领悟。诗中不仅有“富贵非吾愿”的庄严宣言,也有“木欣欣以向荣”的生动写景。其意境既静穆又丰盈,感情真挚自然,是文人隐逸情怀的集大成之作。

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体裁上属于辞赋,但通篇采用散文与韵文交替融合的方式,使语言自由灵动又不失音律美。诗人一方面以质朴清澈的语言陈述心志,一方面又借助精致的诗意描写表达深沉情感,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自然界的现象类比自身心境,融情于景,极富象征意味。

全诗写作手法兼具理性与感性。前半部分注重内心剖白和思想升华,体现出诗人对官场、人生的深刻反思与顿悟;后半部分则更多借助生活场景与自然画面,描绘归园生活的恬静与怡然。从悔悟到归隐、从辞官到归家、从品物咏志到观物写怀,诗人以层层推进的结构,将自己的思想轨迹和人生哲学娓娓道来。

此外,陶渊明巧妙运用典型化的人物动作描写来烘托情感,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不仅塑造了质朴真诚的形象,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欢愉,令人如临其境,情感真挚动人。

启示:

这首辞赋所传达的,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更是一种对“顺应自然”与“追随本心”人生信条的深刻表达。陶渊明用自己的亲身选择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名利场中,心中也应留有一方不染尘埃的净土;即便身陷羁绊,也要有勇气及时回头,走向属于自己的那条道。

他的人生态度是“知足而不卑,脱俗而不傲”,是以淡泊之心面对世事变幻,以宁静之志承载生命之重。他所追求的“安贫乐道”,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选择了一种更接近“本真”的生活方式。

对今人而言,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只是地理上的“回乡”,而是精神上的“返本归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一份清明自持的勇气与定力,懂得何为真愿,何为妄求,学会在喧嚣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在前行中不忘最初的方向。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形影神 · 其三 神释」陶渊明
xing ying shen iii

「形影神 · 其三 神释」陶渊明

「形影神 · 其三

Next
「九日闲居」陶渊明
jiu ri xian ju

「九日闲居」陶渊明

「九日闲居」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