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陶渊明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403年,陶渊明时年39岁,正处于丁忧守丧期间。彼时政局动荡,桓玄篡晋称楚,将晋安帝迁至寻阳禁锢,正是诗人故乡。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使陶渊明对仕途深感失望,转而追求超然脱俗的隐逸生活。这首赠与同祖弟敬远的诗,借赠之名,实则自抒胸臆,通过清冷肃穆的描绘与哲思,表达了他在极度困境中坚守人格与精神自由的境界。
第一联:“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隐居在低矮简陋的柴门之下,仿佛与尘世已隔绝遥远。
这两句点明隐居生活的环境与状态,“邈”字透出一种被动与不得已,暗含现实的压迫。
第二联:“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四顾张望却无人知晓我的存在,白天门扉也常紧闭着。
写孤寂生活中的冷清与寂寞,显出诗人被世人遗忘的感受。
第三联:“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寒风凄紧,年关将至;整日飞雪漫天,遮蔽阳光。
环境愈加萧瑟,为全诗笼罩一层凝重苍茫的氛围。
第四联:“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侧耳静听,不闻人声;放眼望去,天地一片洁白。
一静一动之间,凸显环境的空旷与纯净,也映照心境的冷清与自守。
第五联:“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寒风侵人肌骨,粗茶淡饭已成常态。
生活清苦,却有淡然之气,显示诗人甘于贫贱的精神姿态。
第六联:“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天地寥落,屋中空荡,竟无一事一物可令人愉悦。
直白表达内心寂寞与落寞,真实呈现隐居时的清苦状态。
第七联:“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阅读千古典籍,常常见到先贤们留下的高风亮节。
虽无现实依托,诗人仍寄望于古书,汲取精神的力量。
第八联:“高操非所攀,谬得固穷节。”
高远的节操我难以企及,只是偶然地拥有安贫守节的本分。
自谦之词中透出自识之清,表达虽非圣贤,却仍不改志操。
第九联:“平津苟不由,栖迟讵为拙!”
若不能循正道登仕途,那么躬耕隐居又何尝是愚拙?
辩证自守隐逸之道,显出蔑视权贵、蔑视功名之胸襟。
第十联:“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
我所寄托的深意藏在言语之外,这种心灵契合,谁能真正明了?
以虚语作结,深含感慨与自省,亦寄望知己理解。
整体赏析:
这首诗既写景,也写情,更写志。陶渊明以凄寒冬景和屋中寂寥之象,展现出他在政局黑暗、世风混浊中独善其身的隐居生活。诗中虽有“了无一可悦”的悲苦,但诗人并未陷入消沉,而是透过书卷中先贤高节汲取精神支撑。他既坦陈“高操非所攀”的自知,又坚持“栖迟讵为拙”的自信,用温厚冷静的语气讲述现实清贫与精神坚定。整首诗以“寄意一言外”收束,回归陶诗一贯含蓄蕴藉的特质,使整篇诗意余韵深远,动人心神。
写作特点:
这首诗风格质朴而深远,语言清淡却不寡薄,结构对仗自然,起承转合自成章法。陶渊明善于通过冷峻景象映照内心感受,从衡门荆扉到岁暮风雪,处处皆是情与境的交融。他并不一味自怜,而是通过经典、历史与自省升华心志。特别是“寄意一言外,兹契谁能别”一句,不仅是一种高妙的留白,更体现出诗人哲思之深、品格之厚。整首诗在沉静中有力,在清贫中见志,在幽冷中见光。
启示:
此诗启示我们,面对现实的动荡与艰难,或许身处寂寞,但不妨心中自明。真正的尊严不在富贵显达,而在于能否在贫困与黑暗中守住内心的信念与清明。陶渊明用冷静、清贫而不失格调的语调,写尽隐者之孤独与坚持,为世人树立了精神自由的典范。他教导我们,无论世事如何喧嚣动荡,都应有守节不移、淡然自守的精神力量。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