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赏析:
这首诗作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春天。陶渊明于隆安五年(401年)因母丧返乡,此后便辞官不仕,归隐田园。元兴元年(402年),桓玄攻占京师,掌控朝政,国事日益混乱,使诗人彻底失望,坚定了归耕自资的决心。这两首诗便是他在亲身参与春耕后所作,既展现了田园风光和农耕的乐趣,又表达了对古代隐士高风亮节的敬仰,体现了他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挣扎。
第一联:“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先师曾有遗训,应当忧虑道义,而不忧虑贫困。
诗人以“先师”孔子的教诲为诗歌开端,强调了自己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视。他认为,道义比物质更为重要,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念。然而,这句看似坚定的话语,实际上暗含着现实中的难以践行,也为下文的矛盾情感埋下伏笔。
第二联:“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仰望先师的风范,觉得难以企及,反而更激励自己更加勤奋。
诗人意识到,自己虽向往先贤的高尚境界,但距离太远,难以真正企及。然而,他并未因此气馁,反而激励自己通过辛勤劳作来接近这种理想。这句表达了诗人既敬仰圣贤,又努力实践其理念的心境。
第三联:“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手持农具,乐在耕作之中,笑着鼓励农夫们。
此句描绘了诗人积极投身农耕的场景。他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田园生活,而是带着欢喜的心情参与其中,并与农民们和乐相处,展现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精神状态。
第四联:“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广阔的田野间,远风吹拂,幼苗焕发勃勃生机。
这一联描绘了春日田园的美景,以自然景色烘托诗人的心境。远风送爽,幼苗欣欣向荣,正象征着劳作带来的希望,也表现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满足。
第五联:“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
虽然还无法计算全年的收成,但劳作本身已经让人欣喜。
诗人强调,田园生活的价值不仅在于最终的收获,而是在于整个过程所带来的满足。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正是他隐逸心态的体现。
第六联:“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农耕劳作之余可以休息,而世事纷扰却无从寻求出路。
这句对比了田园生活与世俗世界的不同。在田园中,劳作有度,休息有时,而在官场,前途却迷茫不定,令人无所适从。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七联:“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日落时与同伴们一起回家,取出美酒慰劳邻里。
这句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淳朴与温情,诗人与邻里和睦相处,在辛劳之后共饮一杯,享受生活的宁静与欢愉。
第八联:“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吟诵长歌,轻掩柴门,姑且做个耕田的农夫。
诗人最终以“聊为陇亩民”作结,表明自己暂时隐居田园,但仍然带着一丝未尽的思考。他的归隐并非完全出自内心的宁静,而是对现实失望后的无奈选择。
整体赏析:
这组诗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亲身耕种的场景,表达了他对劳动的肯定和对世俗功名的厌弃。诗中既有对孔子“忧道不忧贫”思想的推崇,也有对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仰慕,同时流露出对官场黑暗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憧憬。然而,诗人并非完全安于现状,他的吟诵与思考,透露出对现实的复杂情感,使整首诗在恬淡之中又隐含几分挣扎。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寓意深远:诗歌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春耕劳作,寄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与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情感。诗人既陶醉于自然的恬静,又在劳作中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使诗歌在写景叙事的同时富含哲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 语言朴实,自然流畅:全诗不加雕饰,语言平易近人,句式简练明快,读来亲切自然。这种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正是陶渊明诗歌的一大特点,使得作品更贴近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
- 对比手法,反映内心矛盾:诗人一方面描绘田园风光的宁静与农耕的乐趣,表现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提及“行者无问津”,暗示自己对现实社会仍有关注,内心并未彻底放下。这种对比手法强化了诗人的矛盾心理,使全诗更具层次感和思想深度。
- 承袭传统,富含哲理:诗歌不仅引用孔子“忧道不忧贫”的遗训,还提及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古代贤人的推崇。同时,他并未直接表达自己的抉择,而是通过平淡的叙述展现思考,使诗歌在抒发个人情感的同时,富有哲理意味,给人以深思。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更传达了一种人生哲理:真正的幸福不在于物质的丰盈,而在于内心的安宁。诗人虽然隐居田园,但他的思考超越了个人的生活选择,涉及了道义、人生意义以及社会现实等更广泛的话题。这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应关注精神世界的满足,并在纷扰的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宿。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