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后期某次春旱之时,作者李约目睹百姓在严峻旱情下走投无路,只能求助于神灵,而权贵阶层却依旧沉迷于声色犬马,毫无体恤之心,因而写下此诗。诗人以冷峻而辛辣的笔触,通过两个看似毫不相干却同时存在的场景对照,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贵与百姓之间的巨大鸿沟与不公。
第一联:“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春旱严重,桑树枝条光秃无叶,土地干裂起尘如烟,百姓吹奏箫管,在水庙前迎奉龙神祈求降雨。
首句“桑条无叶”点出旱象之极,既写植物枯焦,也暗含民生凋敝;“土生烟”形象刻画出土地干裂、尘土飞扬的景象,为全诗营造出沉闷焦灼的氛围。次句写到人们带着乐器聚集在水庙前,希望通过祭祀娱神来感动神灵降雨。看似热闹的仪式,实则是民众内心无奈与焦急的体现,仪式背后是沉重的现实压力。
第二联:“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而富贵人家却在厅堂中听歌观舞,反倒担心春天的阴湿天气让乐器受潮发不出清亮的声音。
这两句将视角转向另一群人——“朱门”之内的贵族。他们无视旱灾,不但没有忧国忧民,反而仍沉溺在歌舞升平的享乐生活中。“犹恐春阴咽管弦”一句极具讽刺意味,表面上是担心天气变阴会影响音响效果,实际上凸显其荒唐与自私。在大地干裂、百姓忧心如焚时,他们竟担心管弦之音不够清亮,愚蠢而冷酷。
整体赏析:
《观祈雨》是一首典型的现实主义讽刺诗。全诗仅四句,却通过两个场景的强烈对比,揭示了权贵与平民所处的不同境遇与内心关切:百姓为生计奔走,诚惶诚恐地乞求天雨;而权贵却怕阴雨扰了音律。诗人并不直接抨击统治阶层的残暴,而是以冷峻的现实画面揭露其无情与荒诞,更显讽刺力道之沉稳、表达方式之高级。诗虽短,却有社会图景之广、心理描写之深,发人深省。
写作特点:
本诗以对比为主要写作手法,将祈雨场面与贵族生活并置,一“迎龙”一“管弦”,一“土生烟”一“看歌舞”,情境之反差极大,形成强烈讽刺效果。李约用极少的篇幅展现出深刻的社会矛盾,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尤其“犹恐春阴咽管弦”一句,将权贵阶层的冷漠与荒淫表现得入木三分,堪称讽刺诗中的妙笔。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社会不公对底层民众的深重压迫,也提醒我们对那些在艰难时刻仍无视大众疾苦的特权者保持警惕。在今天,虽然形式不同,但现实中依旧存在类似的资源不平等与社会冷漠。读此诗,我们应更加珍视公平正义,努力构建一个更加有温度与责任感的社会。
关于诗人:
李约,字在博,郑王元懿玄孙,官兵部员外郎,性清洁寡欲,一生不近粉黛,博古探奇。有画癖,其诗语言朴实,感情沉郁。诗十首皆是不错的作品,其中尤以《观祈雨》为最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