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邻老栽松」
李端
虽过老人宅,不解老人心。
何事残阳里,栽松欲待阴。
赏析:
这首诗作于李端寓居乡野时期,偶然目睹邻居一位年迈老人栽种松树的情景,由此生发感慨而成。唐人常以栽松象征志节高洁、生命长久,而老年人植松,更带有深意。诗人通过这一生活小景,表达了对人生境遇、时间流转与生命意义的沉思。
第一联:“虽过老人宅,不解老人心。”
虽常经过这位老人的住所,却未曾真正理解他的内心所思。
开篇点出“观”而未“知”的状态,含蓄地提出疑问,奠定全诗的沉思语气。对老人的举动,诗人从不解到体悟,正是全诗内在情感与思维的展开过程。
第二联:“何事残阳里,栽松欲待阴。”
为何在落日余晖之中,老人仍在种松树,仿佛期待着它将来带来荫蔽?
这里以“残阳”象征晚年,以“松树”象征未来与长青。一个年迈之人,在暮年仍辛劳栽树,似为后人营荫,或许也寄托着自己尚未熄灭的生命之愿。诗人由“何事”设问,带出对老者心境的深刻体悟,转而引发关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哲思。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极短的小诗,仅四句,却内涵丰富,意远情深。诗人表面上是在描绘一个寻常的生活场景——老人傍晚栽松,但通过“残阳”“松树”“欲待阴”等意象的精妙搭配,将人生暮景、未竟之愿与时间的流转隐喻其中。
诗中以不解起笔,“虽过”却“不解”,透露出诗人对老人所为的最初困惑。而正是这困惑,引出最后的顿悟:老人在残阳下栽松,非为己用,而是寄托长久之志,为后人留下绿荫,或是静守孤高的生命姿态。
全诗语气温和含蓄,不作议论,却自有沉郁余韵。它不只是写老人,更是诗人对人生态度、价值与未来的思索,发人深省。
写作特点:
- 寓理于景,简洁蕴深:四句短诗,通过一件小事映照出人生大义,将日常生活诗化,言浅意深。
- 设问引思,层层递进:先写“不解”,后发“何事”,步步深入,引人共鸣与反思。
- 意象精炼,情景交融:“残阳”“松树”“荫凉”构成一幅深意静谧的画面,将人生的黄昏与志愿之树并置,寓意丰富。
- 语言平实,哲思悠远:全诗不涉典故、不用铺陈,却意境深远,蕴含一种朴素而醇厚的人生智慧。
启示:
人到暮年,仍可心怀希望,为未尽之志、为后人之福默默耕耘。就如残阳之下种下的一棵松树,不为今朝纳凉,而是将未来寄托在这片绿荫之中。李端借邻老之举,引发我们对时间、人生价值以及奉献精神的深刻思考。看似平淡的生活瞬间,往往蕴含着最本真的哲理与感动。
关于诗人: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