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陶渊明

geng xu sui jiu yue zhong yu xi tian huo zao dao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
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陶渊明

赏析:

这这首诗作于东晋安帝义熙六年(410年),时年陶渊明四十六岁。自四十一岁辞去彭泽令后,他便归隐田园,过上了躬耕自给的生活。多年劳作,使他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的体验和思考。这首诗并非单纯描写秋收的具体场景,而是表达了他对劳动价值的肯定,并通过亲身耕作的经历,阐述了自己对生命和理想的感悟。诗中既有田园生活的艰辛,也有收获后的满足,更流露出诗人坚定的隐居信念。

第一联:“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人生应当遵循合乎道义的方式,而衣食乃是维持生计的根本。

这一联开宗明义,表明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看法。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按照自然的法则和道德的准则生活,而衣食乃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不能轻视劳动的价值。这里既是对劳动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归隐田园、亲自劳作的合理性进行阐释。

第二联:“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谁能完全不操心生计,而仅仅追求内心的安逸呢?

此句紧承上文,反问世人:既然生存需要衣食,那么谁能完全不为生计操劳,而仅靠追求内心的安逸来生活呢?这句话既是对空谈清高、不劳而获的人的批判,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归耕生活的认可。他并未逃避现实,而是选择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并在劳作中寻求精神上的安宁。

第三联:“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春天开始耕种,一年的收成尚且可以期待。

这一联转入农业劳作的实际情境,表现出农耕的节奏和期待。春天是耕作的季节,只有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才能有所收获。这种“岁功可观”的满足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顺应,也传达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

第四联:“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
清晨外出辛勤劳作,日落时扛着农具回家。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朴实的农耕图景,表现出诗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他用简练的语言刻画了耕作者的辛劳,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安然自得的心态,展现了对自给自足生活的坦然接受。

第五联:“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
山中霜露繁重,寒意比别处来得更早。

此句描绘了秋收时节的自然环境,表现出山中气候的严酷。诗人不仅在描写农事的艰辛,同时也借此渲染氛围,为下文“田家岂不苦”埋下伏笔,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农耕生活的不易。

第六联:“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农民的生活难道不辛苦吗?但他们并无法逃避这份劳苦。

这里诗人用反问和肯定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表现出劳动的艰难。他不仅体察到农家生计的不易,也强调了生存的现实性。即使生活再苦,人们依然必须劳作,无法逃避,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生存规律。

第七联:“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
四肢虽然疲惫,但总算没有其他的祸患侵扰。

诗人承认农耕的辛苦,但相比于官场的纷扰、社会的动荡,他更愿意忍受身体上的劳累,而避免更大的烦恼。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也是他内心对简单生活的珍惜。

第八联:“盥濯息簷下,斗酒散襟颜。”
洗净尘土,在屋檐下歇息,一杯酒使胸怀畅快,神色安然。

这一联由劳作回归到休憩,描绘了农忙后的闲适时光。劳动后的洗涤和一杯小酒,便能带来精神上的放松与满足。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正是诗人向往的田园生活,也是他追求的人生理想。

第九联:“遥遥沮溺心,千载乃相关。”
远远想起沮溺的隐士情怀,千年后仍然与他们有共鸣。

这里的“沮溺”指战国时的隐士沮溺二人,拒绝仕途而归隐。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隐逸之志,并自觉与古代隐士们的精神相通,说明他的归耕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一种承袭千载的隐士精神。

第十联:“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
只愿长久如此生活,亲自耕作并非值得叹息的事。

最后,诗人明确表态:他并不为劳作而感到悲叹,反而希望这样的田园生活能一直持续下去。这既是对自己人生选择的坚定认同,也展现了陶渊明不以功名利禄为念,而以田园生活为乐的洒脱态度。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耕作生活,展现了他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认识,同时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隐逸情怀。诗人既坦承农事的艰辛,也表达了对自耕自食的满足感。诗歌的情感层层递进,前半部分侧重农耕的现实,后半部分则强调精神层面的享受,最终归于“但愿长如此”的平和心境。

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动静结合
    诗歌既有对农耕劳作的动态描写,也有劳作后的静谧时刻,形成鲜明对比,使画面感更为生动。
  2. 层次分明,节奏自然
    诗歌从人生哲理入手,再写劳作过程,接着描绘环境,最后升华至隐逸精神,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3. 运用典故,增强意境
    诗人用“沮溺心”自喻,将自己的归耕之志提升到历史文化的高度,使诗歌更具思想深度。

启示: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也蕴含了深刻的生活哲理。它提醒人们,劳动是生存的基础,真正的安宁不在于逃避现实,而在于顺应自然、知足常乐。诗人通过亲身劳作,获得了物质上的自给和精神上的自由,这种“自食其力而心安理得”的生活观,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它启示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其中获得内心的安宁,才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标。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其二」陶渊明
gui mao sui shi chun huai gu tian she ii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其二」陶渊明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

Next
李颀
Li Qi

李颀

李颀(约690年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