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 柳丝长」温庭筠

geng lou zi · liu si chang

「更漏子 · 柳丝长」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遥递。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鹤鸽。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
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温庭筠

赏析:

这首词是温庭筠闺情词中的代表作,题为《更漏子》,多用于抒写女子夜间思念情人之情。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名家,其词风多柔婉绮丽,尤擅描绘女子情思与闺阁愁绪。《更漏子·柳丝长》即以一位深闺女子在春夜中的独处为核心场景,通过对春雨、夜声、鸟鸣、香雾、红烛等细节的描写,层层渲染,展现了女性内心的孤寂与思念,意境缠绵,情绪婉转,颇具“花间派”风格之先声。

第一段:“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遥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
柳丝柔长,春雨轻洒;花枝之外,传来远远的更漏声。那声响仿佛惊动了北来的鸿雁、城头歇息的乌鸦,甚至画屏上栩栩如生的金鹧鸪也似乎被唤醒。

上段通过由远及近、由动到静的描写,将一个朦胧而空灵的春夜缓缓铺陈开来。起句“柳丝长,春雨细”是典型的花间派意象,用“长”与“细”暗示出思绪的绵延与情感的微妙。“花外漏声”中“漏”指古代计时器,此处既是写实,也是写心,女子孤寂的感官被极度放大,连细微雨声也被误听成漏声,从而引发种种联想。“惊塞雁,起城乌”,鸟之惊飞即人之惊心,将外部景象投射为思妇内心的动荡不安。而“画屏金鹧鸪”一句更妙,本是静物,却仿佛也为夜雨所惊,由此巧妙地将屋外自然引入闺中氛围,使空间层次丰富,感情由外而内流动,极具动态美。

第二段:“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
薄薄的香雾穿透帘幕,思妇独坐谢家池馆,愁绪满怀。红烛静燃,垂帘低挂;夜夜长梦,却无人知晓这满腔的相思。

下段由景转情,描绘室内的环境与思妇的情绪状态。“香雾薄”写香残雾轻,氛围愈显清冷孤寂。香雾透帘,却也隔不断心绪的烦扰。“惆怅谢家池阁”一句含有典故,谢家原是东晋名士之家,此处泛指高门深院,亦暗示思妇身世不凡却独守空楼。“红烛背,绣帘垂”三句直逼情感高潮,蜡烛垂泪,帷帘低垂,皆有象征之意:烛如人、帘如心,欲眠不得,孤影自怜。而“梦长君不知”则是这首词最深情的一笔,将思念的无法传达与情感的无处依归推至极致,是古代女子在情感受限中的柔婉控诉与深情呼唤。

整体赏析:

整首词以春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一位女子从“听雨”到“思人”的心理历程层层铺展。前半段重在外部环境的描写,柳丝、春雨、漏声、飞鸟、画屏,构成朦胧飘渺的氛围,展现出一种由静而动、由远至近的层层推进;后半段则转入闺中,描写香雾帘幕、红烛绣帘,直至梦境中的情思,将思妇孤寂、失落、无奈的情感渲染至极致。

温庭筠的巧思在于:他不直接抒情,而是借外物之“惊动”、香雾之“透”、画屏之“灵动”等等,曲折地传达女子的内心波澜。这种“移情于物”的写法,使情感更加含蓄、深沉。更重要的是,词中的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形成了高度一致,情景交融、物我两忘,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整合能力。

写作特点:

  1. 意境幽美,富有画面感:全词每一句都可视为画面,春雨细柳、惊鸟帘幕、红烛梦语,构成一幅幅典雅柔婉的闺阁图卷。
  2. 移情于物,情景交融:通过环境物象承载情感,如画屏鹧鸪、红烛垂泪等都赋予主观色彩,增强了词的情感表达力。
  3. 语言凝练,节奏婉转:“柳丝长,春雨细”对仗自然,“红烛背,绣帘垂”简洁有力,每句都是情感与意境的精致融合。
  4. 结构精巧,起承转合分明:上片写“感物动情”,下片写“独处思人”,两者构成一体,层层推进,张弛有度。

启示:

这首词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情感的表达并不必然依靠直接诉说,而可以通过自然景象与具体物象来完成。温庭筠用春雨夜景作画布,将思妇内心的凄楚情思细腻铺展,展现出女性在深情中的敏感、幽怨与坚韧。这首词告诉我们,即便在失落和孤寂中,也可以用柔婉的方式,传达深挚的情感。情之深,并不在言辞之烈,而在于景中有情,物中见心。

关于诗人:

Wen Ting-yun

温庭筠,公元约813 - 870年,山西祁县人。温庭筠是晚唐词的专业作者,其成就和影响都在诗之上,曾被誉为“花间鼻祖”。年轻时才思敏捷,但行为放荡不羁,出入歌楼妓院,才华多半消磨在这些生活中。因得罪权贵,终生不得志。

Total
0
Shares
Prev
「前出塞九首 · 其六」杜甫
qian chu sai jiu shou vi

「前出塞九首 · 其六」杜甫

「前出塞九首 · 其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杜甫 赏析:

Next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ti yang zhou chan zhi si

「题扬州禅智寺」杜牧

「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