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 · 其七」张九龄

Ganyu Ⅱ

「感遇 ·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张九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39年左右,是张九龄被贬荆州长史后所作《感遇十二首》之一。彼时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等奸佞,正直之士日益受排斥。张九龄身怀经世之才,志在辅国安民,然因谏诤直言、不合权贵而被贬南方,心中忧愤难平。诗人借咏物抒怀,以丹橘自喻,表露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对坚贞操守的自许。

第一联:“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江南一带生长着丹橘,即使经过寒冬依旧绿意葱葱。
诗人以橘树为喻,突显其不因岁寒而枯败的特质,象征品格坚贞、历经逆境而不改初志的人。

第二联:“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难道只是江南地气温暖吗?实是橘树自身有抗寒的心志。
否定外因强调内因,借“岁寒心”展现橘树(诗人)内在坚毅的节操,意在表明自身不改清节,非因侥幸环境所致。

第三联:“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这橘树的果实原可用来招待嘉宾,然而深山重岭使它难以送达。
言丹橘虽有佳实,却因身处偏远而难以荐人,喻诗人有才难展,志不得施,流露出无奈之情。

第四联:“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人的命运只能顺其所遇,如同天地之理循环往复,难以追究本源。
诗人以自然循环之理说明命运的难测,既是对现实的不平,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

第五联:“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只知栽种桃李,难道这橘树就不能成荫?
最后反问收束全诗,批评世俗偏爱表面功利之才,却忽略像橘树般具有实用与美德的“逸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整体赏析:

本诗以咏物寄志,通过描写“经冬犹绿”的丹橘来比喻自己清高自守、卓然不群的品格。诗人以“岁寒心”表达橘树不惧寒冬的内在力量,表面是在歌颂橘树,实则讽刺当时只用表面浮华之才、弃忠良正士的朝政现象。诗中多用设问句,语气婉转而深沉,结构层层推进,从物性引出人情,从环境过渡到命运,再升华为对世态人心的反思,层次分明,情理交融。

写作特点:

张九龄巧用咏物寄志之法,借物喻人,不露斧凿。诗中设问连用,语言看似平淡却波澜暗涌,情感蕴藏深远。尤以“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化用《论语》《古诗》之典,既有文化深度,又能自然流畅地融入诗中,表现出其诗风的清峻质朴。全诗结构严谨,语气沉静而内含锋芒,体现了张九龄文如其人的高洁风骨。

启示:

这首诗以橘树之姿喻忠良之士,在强调个人节操的同时,也反映了贤才被埋没的社会现实。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品德和价值,不应依赖外界赏识而改变;即便身处困境,也应坚持内在的操守与信念。同时,它也反讽世人趋利弃实,只赏桃李,不顾橘荫,令人警醒应公正待才,不拘流俗。

关于诗人:

zhang jiu ling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是“开元之治”的最后一位贤相,议论朝政,刚正不阿。后为李林甫、牛仙客等所忌,于开元二十四年(736)被排挤出朝,贬为荆州刺史,以文史自娱,写了不少清淡惋惬、寄托深远之诗。

Total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ev
「感遇 · 其一」张九龄
gan yu i

「感遇 · 其一」张九龄

「感遇 · 其一」兰叶春葳蕤,桂花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 赏析:

Next
「桃花溪」张旭
Taohua xi

「桃花溪」张旭

「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