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48年,杜甫当时37岁,居住在长安。唐玄宗在747年下诏全国有技艺的人参加考试,李林甫负责组织考试,最终却未录取任何人。杜甫参加了此次考试,却落榜,心情低落,打算离开京城。这首诗便是杜甫在告别韦济时写的,表达了他对自己未能展现才华的愤懑与对现实的失望。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那些穿着华贵的子弟总是活得很好,而戴着儒冠的人往往被困于困境。)
这两句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不公的愤怒,揭示了封建社会贤愚颠倒的现象。那些没有才华的富家子弟虽然无所作为,却不至于饿死,而像杜甫这样的读书人,虽然有理想和才学,却常常因为社会体制的压制而屡屡遭遇困境。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老先生,请您耐心听我诉说,我将详细陈述我的心情。)
杜甫此时将心中郁结的情感倾诉给韦济,他虽然在困境中,但依然希望得到理解和帮助。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我曾年轻时风光无限,很早便受到了朝廷的关注。)
这两句回忆了杜甫的少年得志,当时他才华出众,早早便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荣誉,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读书破万卷,写文章时如同得到神助。)
杜甫自信满满地描写了自己在读书和写作上的才华,他的文笔如神灵附体,充满了自信。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我的赋文可以与扬雄相敌,我的诗作可以与曹植媲美。)
这两句夸耀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表示自己能与当时的文学大家相抗衡。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李邕曾愿意认识我,王翰也希望与我为邻。)
杜甫回忆自己曾受到李邕、王翰等当代文学名家的赏识,表明自己在年轻时广受推崇。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我曾自认为才华出众,一定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
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才华获得仕途的成功。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我的理想是帮助君主治国,使社会风气更加淳厚。)
这两句表露了杜甫的政治理想,希望能为国家做出贡献,让社会风气更好。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然而,这种理想最终变得黯淡无光,我的歌声也不再隐秘地低落。)
杜甫表达了自己理想破灭的失望,过去的理想和热情变得萧条无望。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我已经骑驴十三年,辛苦漂泊,寄食在京城。)
杜甫写出了自己在京城的困顿生活,度过了十三年的艰难岁月。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早上敲打富家大门,晚上跟着富贵人家的马车尘土回去。)
这两句描写了杜甫日常生活中的屈辱与无奈,生活艰难且受到轻视。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残留的酒杯和冷掉的食物,到处潜藏着悲伤和痛苦。)
这句表达了杜甫生活的贫困与凄凉,细腻地描绘了他身处困境时的孤独与无助。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不久前,朝廷下诏征召,突然想要求得一展所长。)
杜甫讲述了自己曾有机会为朝廷效力,却因系统的压制而未能成功。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但我如青鸟翅膀已垂,失去自由,无法翱翔。)
杜甫比喻自己被困在尘世的压抑中,理想被摧残,无法飞翔。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我深感对不起韦济的厚爱,也知道他是个真心实意的人。)
杜甫对韦济的感激表达了他内心复杂的情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我在百官面前,常常低声吟诵我的新作。)
杜甫写自己在官场上依旧寻求认可,尽管身处困境,他仍努力展示自己的才华。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我私下效仿贡公的快乐,但无法忍受原宪的贫困。)
杜甫表示自己内心虽然有理想,但现实生活中的贫困与困境让他难以忍受。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怎能心情不低落,只能强忍离去。)
杜甫写自己内心的不甘与离别的矛盾,透露出他对未来的无奈。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如今我欲东行入海,又计划西行至秦地。)
杜甫表达了自己要离开京城,寻找新的出路的决心。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但我仍然眷恋终南山,回望清澈的渭水之滨。)
这两句表现了杜甫对故土的依恋,虽然他决定离开,但心中对故乡有着深深的留恋。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我常常想着曾经恩待过我的人,尤其是大臣。)
表达了杜甫感恩之情,但在困境面前,他的愿望变得更加难以实现。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白鸥消失在浩瀚的大海,谁能驯服它呢?)
杜甫以白鸥比喻自己无法被束缚的自由精神,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的矛盾与挣扎。
写作特点:
此诗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与曲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诗中通过描写自己从少年得意到现时困境的变化,体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深刻反思与情感表达。通过对比,诗人把自己身处的困境与昔日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语言充满了对不公的愤怒与悲痛。
整体赏析:
全诗表现了杜甫心中积压已久的郁闷与不满,特别是在政治环境压迫下的无奈与失望。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呈现了从少年时的光辉到当下的困境,使得全诗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和深沉的悲愤。诗人通过细致的生活画面,展现了自己在长安的艰辛生活和难以忍受的失意。
启示:
这首诗深刻揭示了杜甫对社会不公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表达了才子在封建社会中遭遇压制的痛苦。诗人通过对比自己昔日的光辉与现今的困境,反映了理想的破灭和现实的残酷。同时,诗人也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人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希望和对未来的渴望。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对社会结构的不公提出了深刻的批判。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对当时社会的失望与反思,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不屈不挠、勇敢面对挑战的启发。
关于诗人:
杜甫(712 - 770),字子美,唐代大诗人,被称为“诗圣”。他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官僚家庭,祖籍襄阳,后来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杜甫一生坎坷,动乱流离的生活使他对大众的疾苦有切肤之感,因而他的诗歌总是紧密结合时事,较全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深厚,境界开阔。在诗艺上他兼备众体,形成“沉郁浑厚”的独特风格,成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