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 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 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星初落, 柳拂旌旗露未乾。
独有凤凰池上客, 阳春一曲和皆难。
赏析:
这是岑参创作的一首宫廷应制诗。唐代宫廷诗创作风气浓厚,尤其是盛唐时期,文人雅士往往被召入宫廷,参加早朝或宫宴,并应命赋诗酬唱,以歌颂皇恩浩荡、国运昌盛。这首诗正是岑参参加大明宫早朝时,写下的唱和之作。它既是对宫廷繁华气象的描绘,也暗含诗人对盛唐太平景象的赞美,以及对自己身处庙堂的感慨和自谦。
第一联: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紫陌街头传来清晨的鸡鸣,曙色微寒;长安城中黄莺啼鸣,似乎春色将尽。
开篇描绘清晨上朝前的京城景象。鸡鸣报晓、曙光微寒,点出早朝的时间;黄莺婉转、春色将阑,既描绘了长安春末的繁华景象,也暗示时光流逝,流露出微微的惜春之感。这一联以“宏观俯瞰”的视角,勾勒出一幅清晨京城图,奠定全诗的气势。
第二联: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金阙传来清晨钟声,宫门大开迎接群臣;玉阶之上仙仗排列,万千官员齐聚朝堂。
从皇宫内部描写早朝的壮观景象。晨钟响彻宫阙,宫门开启,文武百官依次入朝,场面盛大而庄严。这里的“金阙”“玉阶”“仙仗”“千官”等意象,不仅展示宫廷的富丽堂皇,更衬托出太平盛世的秩序井然。此联正面展现早朝场景,与首联的远观描写相呼应,形成由远及近的空间推进。
第三联: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
鲜花迎接佩剑的群臣,天边残星才刚刚隐去;柳枝轻拂旌旗,清晨的露珠尚未干。
细致描绘群臣早朝途中的画面。佩剑声响、旌旗飘动,暗示出文武百官云集上朝的热闹场面;花迎柳拂,点缀其间,既增添朝会的华丽,也传达春日清晨的清新与生动。通过动态描写,使得早朝盛况仿佛一幅流动画卷,盛唐气象跃然纸上。
第四联: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唯有凤凰池上的贵客,你的《阳春》高韵,实在难以有人和得上。
诗人以谦虚口吻收束全诗,将诗题“唱和”点出,推崇对方才华高妙。凤凰池是天子召见群臣之地,阳春曲是象征高雅清韵的名曲。岑参自谦难以和唱,以此表达对对方才华的钦佩。这一联婉转含蓄,谦逊而不卑微,既是诗歌的点题之笔,也展现了盛唐宫廷酬唱的雅致风韵。
整首诗紧扣“早朝”二字,从京城曙色、宫廷晨钟、群臣上朝、谦辞结尾,层层展开,将盛唐早朝之盛况描绘得富丽堂皇、井然有序。诗人以清新雅丽的笔触,勾勒出春晨早朝图,不仅展现出大唐皇都的繁荣富庶,也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全诗工整典丽,辞采华美,既切合宫廷唱和的礼仪规范,又不失个人风格。
整体赏析:
《早朝大明宫》是一首典型的宫廷应制诗。它以“早朝”为主题,通过层层推进的写景铺陈,生动展示了盛唐皇都的华丽气象与太平景象。诗歌起句宏阔,中间铺陈盛景,结尾婉转收束,结构工整有序,体现出岑参驾驭律诗的高超技巧。诗人虽以谦辞结尾,却不失自信与风骨,既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又巧妙点出自身也参与酬唱的事实。整体而言,这首诗虽属宫廷唱和之作,但辞采华美、气象宏大,具有浓郁的盛唐气息。
写作特点:
- 主题鲜明,层层推进:从远景、近景到群臣细节描绘,再到自谦收尾,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对仗工整,辞藻华美:全诗对仗工整、用典典雅、辞藻富丽,展现宫廷诗特有的庄重与华美。
- 空间感强,动静结合:既有京城的晨曦静景,也有群臣朝会的热闹动景,虚实结合,相得益彰。
- 含蓄谦逊,恭敬自持:末联通过谦虚自谦,既符合宫廷礼仪,又巧妙表达自我风度,含蓄而有分寸感。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唐代宫廷诗酬唱的独特审美风尚。它提醒我们,文学创作不仅是抒发个人情感,也可以是特定场合中的文化交流。宫廷诗虽有礼仪束缚,但仍能通过精妙构思、华美辞采,将政治、文化、个人才华巧妙融合,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学样式。这种场合诗歌的雅致风度、审美品位,值得后人借鉴。与此同时,诗歌创作无论题材宏大还是细微琐碎,只要精心雕琢、情景交融,都能焕发出独特的艺术光彩。
关于诗人: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