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
章碣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赏析:
这首诗可能是章碣在游历或见证历史遗址时产生的感触,特别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关的历史事件。他以此为题,通过批评秦始皇的暴行,揭示了焚书对国家命运的负面影响。
上联:“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竹简和帛书的青烟散尽,秦朝的伟业也随之化为虚空,纵使有关山河的险要屏障,也只能空空地守护着祖龙的宫殿。)
诗人通过“竹帛烟销”简洁地概括了焚书事件,隐喻了秦始皇的行为不仅是对文化的毁灭,更是对帝国基业的破坏。使用“帝业虚”来表明,尽管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通过压制思想和历史文化,最终导致其帝国的短命。“祖龙居”一词揭示了秦朝的奢华梦想与短暂命运的矛盾。
下联:“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焚书坑的灰烬尚未冷却,山东地区便爆发了叛乱,刘邦和项羽原本也不是读书人。)
诗人通过这一联继续讽刺秦始皇的行为。焚书坑的灰烬尚未冷却,叛乱便已发生,表明焚书并未能维持帝国的稳定。紧接着通过“刘项原来不读书”进行反语,表示焚书并未能阻止起义,因为起义者根本不需要依赖书籍,这一幽默的批评深刻揭示了焚书的荒谬性。
写作特点:
- 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的结合
通过“竹帛烟销”一语,诗人巧妙地将历史事件与秦朝的命运结合起来,体现了对焚书坑儒的深刻批判。 - 讽刺与反讽的巧妙运用
诗人在最后一联用反讽的方式,表面上夸大了刘邦和项羽不读书的特点,但通过这一点,实则讽刺了秦始皇焚书的无效性。 - 夸张与幽默并用
通过“坑灰未冷”和“刘项原来不读书”两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表现历史的迅速变动,同时通过幽默的语气增强了讽刺效果。 - 历史视角的独特性
诗人不仅对秦始皇的暴政提出批评,更通过对刘邦、项羽不读书的反语,揭示了焚书并非导致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立见解。
整体赏析:
章碣通过这首诗将焚书事件与秦朝的短命紧密联系,揭示了历史上极端行为对国家命运的负面影响。诗人通过“竹帛烟销帝业虚”的批判,揭示了秦始皇压制思想、禁止学术的荒谬之处,而“坑灰未冷山东乱”则通过夸张表现出焚书并未带来预期的安定,反而助长了动乱。最后,通过“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人巧妙地用幽默与反讽加强了对焚书的批判,彰显了这一历史行为的无理与愚蠢。全诗层层推进,从个人的荒谬行为到国家命运的剧变,表达了对权力者暴行的深刻反思。
启示:
这首诗通过批判秦始皇焚书的荒谬性,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压制思想和文化的行为无法稳固国家的命运,反而可能导致更大的灾难。诗人通过幽默的手法揭示出,焚书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反而让历史变得更加动荡。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真正的力量并非来自暴政和压制,而是来自对文化与思想的尊重和对民众意愿的关注。
关于诗人:
章碣(836年 - 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睦州桐庐人。章孝标之子。乾符三年(876)登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广东连县人)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讽刺之:“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场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著有《章碣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