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山海经 · 其一」陶渊明

du shan hai jing i

「读山海经 · 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

赏析:

这首诗作于陶渊明辞官归隐、定居田园之后,是《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的开篇之作。《山海经》为古代志怪地理书,内容奇幻宏阔,陶渊明却将之作为寄托精神的读物,通过读书与自然生活结合,抒写隐居之乐与超然心境。诗人虽远离尘嚣,但其胸襟却超迈宇宙,超越一己得失,寄情山水与古书之间,展现出超然洒脱的理想人生图景。

第一联:“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初夏时节,草木蓬勃生长,环绕屋舍的树木枝叶繁茂。
以生机盎然的景象开篇,营造出自然静美的隐居环境,为全诗定下清幽、恬适的基调。

第二联:“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群鸟快乐地在树上栖息,我也同样喜爱我的茅庐。
人与鸟共处自然,各安其所。诗人以鸟有归栖,喻自己甘于清贫而居之乐,体现顺应自然的怡然心境。

第三联:“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春耕夏种之余,闲暇时我便静心读书。
描绘劳作与精神生活并行的节奏,体现出“耕读结合”的理想隐逸生活图景。

第四联:“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我住在偏僻的小巷,远离车马喧嚣,也偶尔迎来故人造访。
以“隔深辙”象征与世俗权利、名利的切割,偶有故人至,更显清净生活中的温情慰藉。

第五联:“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与友人开怀畅饮春酒,食我园中采摘的蔬菜。
人情与自然融合,物质虽简,精神自足。细节描写出田园生活的质朴与和乐。

第六联:“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细雨自东方飘来,伴随着和煦的清风。
诗境陡然升华,由物转气,由形入神,细腻描绘出自然天象带来的愉悦与宁静,寓托诗人心境的清朗澄澈。

第七联:“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我泛泛浏览《周王传》,流连欣赏《山海经》图卷。
古书中的历史与山海神话,为诗人提供了精神自由的遨游空间,表现出他超越现实的审美志趣与求知乐趣。

第八联:“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俯仰之间便游历宇宙,如此人生还有什么不快意的呢?
以虚静之心观天地,以书籍为舟览宇宙,诗人超然脱俗的精神境界在此句中达到高潮,流露出彻底的自足与自由。

整体赏析:

此诗借写“读《山海经》”之事,实则通过日常生活描绘展现出一种理想化的田园人生:既有劳作的踏实,又有精神的高远,既有人情的温暖,又有自然的恩泽。诗中生活虽朴素,却不乏细腻的美感。微雨、好风、春酒、园蔬,无不散发出闲适雅逸的气息,而“泛览”“流观”“俯仰终宇宙”的神游,更使这种清淡的生活升华为一种哲思性的精神自由。陶渊明不是单纯的隐士,而是将宇宙、自然与自我融合为一体,在俯仰之间实现了内在生命的圆满。

写作特点:

诗歌语言自然平实,气韵流转;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节奏徐缓而沉着。全诗结构由浅入深,从外部环境写入内心体验,从“草木长”“众鸟欣”写到“俯仰宇宙”,节节推进,层层深入。运用大量生活化的意象,如“耕种”“故人”“春酒”“微雨”等,使人生理想不浮于玄虚,而根植于具象的生活之中。虚实结合、形而上与形而下交错,构成诗中独特的哲理美。

启示:

《读〈山海经〉·其一》带来的启示在于:人生的真正满足并非取决于外在的权势与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宁静、生活的节奏与精神的自由。陶渊明用一首平淡自然的诗,勾勒出“俯仰终宇宙”的心灵辽阔,告诉我们:若能在自然与书卷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即使远离尘嚣,也能拥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深乐与自由。

关于诗人:

Tao Yuanming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

Total
0
Shares
Prev
「咏贫士 · 其一」陶渊明
yong pin shi i

「咏贫士 · 其一」陶渊明

「咏贫士 ·

Next
「拟挽歌辞 · 其一」陶渊明
ni wan ge ci i

「拟挽歌辞 · 其一」陶渊明

「拟挽歌辞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