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楼」
李端
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
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
赏析:
这首《登楼》作于唐代诗人羊士谔遭贬之后,其身处异地、登楼远望、思念故国之情,借秋风暮雨、萧疏城郭,巧妙地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全诗四句,情景交融,意境苍凉,表达了诗人身世飘零、仕途坎坷中的深切忧思。
第一联:“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
郡城周围的槐树柳树已经稀疏零落,夜里山中下起了雨,水声仿佛江涛汹涌。
此联以景起势,槐柳之“萧疏”点明时令已是深秋,环境萧条,暗寓人事衰颓。山雨夜至,水声轰响如江,增强了氛围的沉郁与孤寒,亦象征诗人心潮翻涌。
第二联:“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
南边的小路上秋风飒飒,不见车马人踪;我独自登上高楼,满怀对故国的思念。
这一联由景入情。秋风冷落、人迹罕至,反衬出诗人登楼望远时的孤独落寞。“故国情”点题,将情感聚焦于对故国与旧日生活的怀念,蕴含了深深的身世之感。
整体赏析:
全诗虽仅四句,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凝练地展现了诗人宦途失意、贬居他乡时的孤独心境。首句描摹郡城外围之景,环境空寂、秋意渐浓,为全诗奠定了冷清基调;次句写夜雨山声,声音似江潮,借自然之声映衬内心的波澜。三句转入人的感受,“秋风”“无车马”双重意象强化寂寞氛围;末句点明情感,“独上”“故国情”五字,情绪由景生而自然抒发,含蓄深沉。全诗虚实结合,境生情起,是一首景情交融、结构精巧的小诗佳作。
写作特点:
诗以登楼为契机,通过层层推进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诗中“槐柳萧疏”“夜添山雨”营造出浓重的秋意与寂寥,“秋风”“无车马”则强化环境的清冷与人迹罕至,最终以“独上高楼”突现诗人孤身异地、思归无门的感伤情怀。语言凝练质朴,章法谨严,极具唐人律诗风范。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更蕴含着对人生命运的沉思与历史沧桑的感怀。诗人身处贬所,登高望远,面对天地茫茫与人事无常,他所感受到的不只是时节变迁的冷意,更是仕途沉浮与人生孤寂的沉重。此诗提醒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应如羊士谔那般,以诗为志,以情入境,将个体的生命体验融入天地自然之间,在文学中找到情感的安放与精神的出路。
关于诗人:
羊士谔(约762 - 822),字谏卿,洛阳(今属河南)人,中唐诗人。贞元元年(785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资州刺史等职,因弹劾权贵贬巴州,晚年任户部郎中。其诗多写山水与宦情,《全唐诗》存其诗1卷101首,代表作《乱后曲江》“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以今昔对比写战乱疮痍,《郡中即事》“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则显凄清萧瑟之境。诗风近韦应物而更见孤峭,在元和诗坛独标清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