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747年(天宝六载),当时李白来到金陵(今南京),登临凤凰台,感慨万千。李白年轻时曾登黄鹤楼,想作诗抒怀,但见崔颢的《黄鹤楼》已题于其上,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此事一直铭刻于心,直到此时,他在凤凰台上借用崔颢诗的韵,写下了这首感慨深远的作品。金陵曾是六朝古都,李白借眼前壮美风光,感叹历史兴衰,并进一步表达对国事的忧虑。全诗将社会变迁、自然景色、历史兴亡与个人情感完美融合,气势恢宏,意境深远。
第一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昔日凤凰栖息于凤凰台,而今凤凰早已飞去,唯余空台,长江依旧东流。
开篇借凤凰的传说点题,象征曾经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凤凰曾至,寓意辉煌,而今却不复存在,留下的是冷清的台阁,与那亘古不变、滚滚东去的长江。诗人以此对比人世无常,暗含世事兴衰之叹。
第二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昔日吴国宫殿的繁花绿草,如今掩埋在荒凉的幽径;晋代的贵族衣冠,皆已化作坟墓上的黄土。
这一联具体化“凤去台空”的意象,以吴宫与晋朝为例,展现朝代兴亡的无情。繁华如吴宫,曾经歌舞升平,如今却杂草丛生;风光如晋代士族,曾掌控天下,如今也埋骨于荒丘,表明人世浮沉,最终不过黄土一抔,令人唏嘘。
第三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仿佛半沉在青天之外,长江水分流,围绕着白鹭洲。
由历史回到现实,诗人目光投向壮丽的自然景色。三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白鹭洲静卧江心,将江水分成两道。此联写景宏阔壮美,象征人世沧桑之下,唯有自然长存不变,也烘托了诗人的旷达与无奈。
第四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但恨那层层浮云遮蔽了太阳,使我无法看到长安,不禁愁思满怀。
尾联由写景转向抒情,“浮云蔽日”象征奸佞小人蒙蔽君主,使得贤才不得施展抱负。“长安不见”既指自己远离京城,也隐含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诗人借景寓意,深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怀才不遇的愁绪。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从凤凰台的历史讲起,以凤凰的来去象征人事兴衰,继而以吴宫、晋代的遗迹进一步铺陈,感叹世事无常。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风光,描绘长江两岸的壮美景色,展现自然的永恒。最后,诗人以“浮云蔽日”象征奸佞当道,贤者被排斥,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愁思。全诗意境雄浑,感慨深远,既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有现实的忧国之情,层层递进,气势贯通,极富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诗人通过“凤凰去、江水流”“吴宫荒芜、白鹭洲长存”的对比,突出了人世无常与自然永恒的主题,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借景抒情,象征深远:诗人借吴宫、晋墓抒发历史兴亡之感,以“浮云蔽日”比喻小人当道,情感表达委婉含蓄,极具象征意味。
- 层层递进,意境深远:诗歌由历史到现实,由景到情,一步步展开,既写沧桑,也写壮美,最后归结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深化了诗歌的思想内涵。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兴亡的感叹,更是一种现实的忧虑。它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的规律不可抗拒,繁华终究会落幕,而自然依旧长存。与此同时,诗人对“浮云蔽日”的忧愁,也让人深思社会现实——真正的贤才常被埋没,而世事往往受制于权谋。诗歌传递出人生短暂、功业难成的无奈,同时也提醒我们,唯有不被眼前迷雾所困,方能追寻更长远的光明。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