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庞参军」
陶渊明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
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当时陶渊明已六十岁。庞参军奉命出使江陵,临行前赠诗给陶渊明,表达惜别之情,陶渊明遂以此诗相答。诗人借回忆交游往事,表达了对庞参军的深厚友情,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安于隐居、不愿仕途奔波的心境。
第一联:“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
朋友的相知并不在于交情长久,相遇便可促膝长谈,定下深厚的情谊。
诗人强调,真正的友情不在乎相识的时间长短,而在于心灵的契合。这种思想源自《史记》中的典故,表达了一见如故的感慨。
第二联:“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
常有好友欣赏我的志趣,时常造访我的林园。
诗人回忆庞参军等友人频繁拜访自己,赏识自己的隐居之趣,展现了两人志趣相投的交情。
第三联:“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
我们谈笑从不落俗套,讨论的皆是圣贤之道。
诗人进一步描绘两人高雅的交谈内容,表明其交友的品味与精神追求。
第四联:“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
有时备上几斗美酒,悠然饮酒自得其乐。
诗人点出两人相聚时的饮酒之趣,透露出田园生活的闲适,也表现了友情的洒脱自在。
第五联:“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
我是个甘于幽居的人,不愿再奔波仕途;事物虽更新,人心仍应重旧情,我唯有以笔墨寄情。
诗人表明自己已决心归隐,不愿再涉足官场,同时强调旧友情的重要性,并表示愿以文字抒怀。
第六联:“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年!”
我们的情谊即使相隔万里也不会改变,但身形却被山水阻隔。希望你珍重身体,不知何时才能再相会!
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同时对未来重逢充满了惆怅与期待。
整体赏析:
本诗既是一首送别诗,也是一首抒发真挚友情的诗篇。诗人以追忆往日交游为开端,再转入依依惜别之情,最后以远隔千里的无奈和重逢的期待作结。全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却富有感染力,展现了陶渊明淡泊仕途、珍视友情的思想境界。
写作特点:
- 真挚的情感表达:诗人不渲染悲戚之情,而是用平淡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厚友情,展现出一种含蓄的情感力量。
- 对话式表达:诗句如日常对话一般自然流畅,使整首诗读来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感。
- 典故运用:首句化用《史记》典故,强化了“相知不论早晚,贵在心灵相契”的思想。
- 结构巧妙:前半部分回忆相识的美好,后半部分抒发离别的不舍,使情感层层递进,饱满动人。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真正的友谊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即便相隔万里,情谊依旧如初。诗人以恬淡自然的笔调,道出友情的珍贵,也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深切关怀。陶渊明的归隐生活,不仅是一种对世俗功利的超然态度,更是一种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友谊贵在心灵契合,而非交往时间的长短。
关于诗人:
陶渊明(公元365年 - 427年),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生于江西九江附近的柴桑。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以田园为主题的新体裁,用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而且他的诗文风格更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恒久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