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赏析: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因母亲逝世在渭村的夜晚,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诗人在这段时间感受到孤寂与悲伤,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与失落。白居易通过自然景物的变换与对比,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情感波动。
第一联: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在寒霜覆盖的苍白草地上,小虫在悄悄鸣叫,村里四周行人已绝迹。
这两句通过描绘秋天霜打后的苍苍草原和虫鸣的细微声音,展现出一幅寂静、萧索的秋夜画面。行人绝迹,四周一片宁静,白居易利用这些景物的描述,传达了秋夜深沉与寂寥的氛围。草的苍白与虫鸣的细微反衬了大自然在这时的凄清,令人感受到深秋的孤寂。
第二联: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我独自走出前门,望着广阔的田野,月光明亮,荞麦花如雪般洁白。
诗人描写的这个场景与前联的孤寂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月光照亮了广袤的田野,白色的荞麦花像雪一样明亮,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生机。月光与白花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亮的景象,也给予了诗人暂时的慰藉,使他从悲伤与孤寂的情感中得到短暂的安宁。
写作特点:
白居易通过简单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外界的景色相融合。前后联的对比鲜明,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寂静萧索的秋夜,而后两句则转向了明亮、洁白的田野景象,借自然界的变幻表达出诗人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采用了清新的语言,简单直白,却又富有情感,既真实又感人。
整体赏析:
全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和对自然美景的惊叹。前两句中的“霜草苍苍”与“虫切切”突出寂静的氛围,而后两句的“月明”与“荞麦花如雪”则将读者引入一个明亮、洁净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得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更加鲜明。在白居易的笔下,秋天不仅是一个季节的转换,也成了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这些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孤寂与对生命美好的感叹。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意识到,自然景物可以成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观察与描写,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在寂静与明亮的景象之间切换,提醒我们在孤独和失落中,也应学会寻找自然的美丽与慰藉。通过这样的景象对比,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从自然中寻求安慰的生活智慧。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