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赏析: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王昌龄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展示了边疆环境的艰苦与战斗的残酷。唐代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尤其是青海、玉门关一带的争夺,成为战争的焦点。王昌龄通过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荒凉与壮美,还表现了边疆将士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
上联: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乌云蔽日,远方的雪山隐约可见,跨越雪山便是孤城,向西可见玉门关。)
这一联展示了边疆的辽阔与荒凉景象。青海、雪山和玉门关的空间跨度很大,但在诗人的笔下,所有这些景物似乎融为一体,勾画出一幅壮丽苍凉的画面。诗人通过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展现了西北边陲的荒凉,也揭示了将士戍边的艰苦和对边疆的深切关注。
下联: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漫天黄沙中,百战百胜将士的金甲已磨损,誓言不破楼兰誓不归。)
这两句以将士的英勇誓言为主题,描绘了长期戍边的艰辛与战斗的残酷。“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了战斗的频繁与艰苦,而“不破楼兰终不还”则传达出战士们誓死捍卫国家、保家卫国的决心。这两句诗中的豪情壮志与对战斗的坚定态度,凸显了边疆将士的英勇精神。
写作特点:
- 地理空间的宏大布局:王昌龄通过将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名呈现于同一画面,打破了地理上的距离,将辽阔的西北边陲地域与将士的壮志结合起来。
- 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前两句的环境描写与后两句的英雄誓言交相辉映。通过广阔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边疆的孤寂和艰难,而战士的豪情则在此景象中得到凸显。
- 语言凝练而富有力量:全诗语言简洁有力,不仅表达了景物的壮丽与环境的恶劣,也传达了将士们坚韧不拔的决心。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充分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战斗的残酷。
- 深刻的情感表达:诗人在描写严酷的边塞生活时,融入了丰富的情感,使得环境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感人力量。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精炼的语言与生动的景象描写,展现了西北边陲的雄伟与荒凉,以及戍边将士的英勇与坚韧。王昌龄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揭示了大漠沙场中的残酷与冷清,而将士们的誓言与斗志则成为这片荒凉背景下的亮点。全诗展现了典型的边塞诗风格,既不回避战争的艰苦,又深刻表现了戍边将士的英雄气概,是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启示:
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将士们在边疆战斗的艰难与孤寂,还体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定决心与英雄气概。通过诗中的誓言与豪情,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种不畏困难、勇敢向前的力量。当面对挑战与困境时,坚守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尤为重要。这种对使命的坚持和忠诚,也是每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应当秉持的态度。
关于诗人:
王昌龄(约690-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