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的时期,诗人陈羽通过这首《从军行》,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坚毅前行、奋勇从军的场景。诗中既有对边地严酷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也有对军旅生活中英勇精神的礼赞,反映出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敬意与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
第一联:“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天山湖边朔风怒号,冻裂的泥土张开缝隙,枯桐的败叶飘落,枝梢也被折断。
诗人用冷峻的自然描写开篇,勾画出天山边地凛冽的气候与荒凉的景象。“冻泥裂”“枝梢折”不仅是自然的反应,更是为即将登场的军旅图景设置沉重背景,渲染氛围。
第二联:“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只听得一阵阵横笛声传来,却看不见人影,远远望去,一面红旗正直指天山之巅,穿越白雪。
从听觉转入视觉,诗人巧妙地通过“闻声不见人”设置悬念,再以“红旗直上”点明主题,刻画出戍边将士顶风冒雪、奋勇攀登的壮阔场面,充满英雄气概。
整体赏析:
全诗以“风雪中行军”为主线,写出了唐代边塞士兵在严酷自然环境中英勇奋战的壮烈图景。首联描绘自然严寒,为军旅生活的艰苦作背景铺垫;后联转而描写将士们在天山风雪中昂扬前进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倍感其精神之可敬。全诗意境宏阔,用笔简练,形象鲜明,把声与色、动与静、寒冷与热情巧妙融合在一幅雪地军行图中。诗人借大自然的冷峻反衬军队的英勇奋发,强化了画面的戏剧性与视觉冲击力。
写作特点: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起句就设下极具张力的环境描写,以风、雪、寒、裂等意象烘托气氛;其二,转换视角巧妙,从环境静态过渡到人群动态,从耳闻入笔到目见入画,构图极富层次;其三,“红旗直上”一语,不仅赋予画面鲜明的色彩,还高度凝练出军旅精神与战斗意志。整首诗语言质朴雄健,意象冷峻鲜明,诗风刚劲中带有画意美感。
启示:
这首诗以寒冷严酷的自然环境与士兵奋勇从军的精神形成强烈对照,表现出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边塞军人形象,具有极强的感召力。诗中所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和英勇气魄,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士气,也在今天给予我们在困境中奋进的力量。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正需要如“红旗直上天山雪”那般不屈不挠、奋勇前行的意志和担当。
关于诗人:
陈羽,中唐诗人,约公元806年前后在世,江东人。公元792年,和诗僧灵一同时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