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七言绝句。此诗作于洛阳,表达了诗人在春夜听到笛声后引发的浓烈乡思。李白二十余岁离开故乡四川后,长期漂泊各地,这种离乡久客的经历使他对故乡的思念格外深沉。春夜的宁静与笛声的悠扬,正好触动了诗人心底的思乡情怀。
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
(是谁家的玉笛在夜色中悠然吹奏,笛声悄然飘荡而来。)
首句用“谁家”设问,“暗”字则点明笛声来历不明,给夜晚平添一份神秘之感。诗人不着意具体描述笛声来源,而是巧妙地营造了一种朦胧的听觉意境。
第二句:“散入春风满洛城”
(笛声随春风弥漫,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散”与“满”二字相辅相成,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笛声随着春风传遍全城的景象,既渲染了春夜的静谧与和谐,又衬托出笛声的悠扬与清远。
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
(此夜笛声奏起《折杨柳》之曲。)
《折杨柳》是古代著名的离别曲,曲调哀婉动人,常用于送别场景。诗人通过这一曲目,引出了思乡的深沉情感。
第四句:“何人不起故园情”
(听到这首离别之曲,谁能不思念故乡呢?)
以反问的形式收束全诗,将听笛所引发的乡思推及所有听众,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一种普遍的人类情感,余韵无穷。
写作特点
- 以“闻笛”为线索:全诗围绕“闻笛”展开,从笛声来源到曲调,再到引发的情感层层递进,构思严谨。
- 想象与夸张:笛声随春风“满洛城”,用夸张表现笛声的感染力;同时,通过联想到《折杨柳》曲目深化乡愁主题。
- 情景交融:夜色、春风、笛声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静谧的春夜与思乡情感相得益彰。
- 语言含蓄深情:诗句用语简洁但寓意深远,特别是“暗飞声”和“何人不起故园情”,既朦胧又饱含深意。
整体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以“闻笛”为线索,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将笛声与春夜洛城的景象融为一体。在这个静谧的夜晚,笛声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首句的“暗飞声”点出笛声的神秘与突然,其后笛声弥散洛城的描写则表现了其影响的广泛。通过提及《折杨柳》这一离别曲调,笛声的情感内涵进一步得以升华。最后一句以反问收束,将诗人的乡思之情普遍化,使人读后感同身受。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李白艺术表现力的典型体现。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传达了古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它启示我们珍视亲情、乡情,无论身在何方,都不应忘记自己成长的土地。同时,诗中通过自然景物和音乐的联想来表现情感,启发我们在创作时要善于借助外物表达内心情感,以达到情景交融、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