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词四首 · 其四」
薛涛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赏析:
这首《春望词》其四作于薛涛年过四十、隐居浣花溪时期,是整组《春望词》的收束之作。诗中以“花满枝”写春光明媚,却反衬心中愁绪,展示了诗人身处美景之中却感无人与共的深沉哀愁。此诗既承接前三首关于“同心难结”“春愁难消”的主题,又在结尾处以缱绻婉转的方式,将女子孤独、期盼、无从倾诉的情绪推至高潮。
第一联:“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
枝头春花盛开,原是美景,却叫我更加难以忍受,徒添相思之苦。
“那堪”二字起笔便直入内心深处,情感如潮水般汹涌而至。原本应当令人喜悦的“花满枝”,却在女子眼中成了令人伤心的触景之物,因其美而愈加衬出孤独。花开如海,却无人共赏,这盛开的春色成为“翻作两相思”的诱因,化美为哀、以盛写寂,形成强烈反差,情感张力十足。
第二联:“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清晨对镜梳妆,泪水如玉箸般垂落,春风啊,你可知道我的心事?
这一联写得含蓄又凄婉,女子清晨面对镜子梳妆,却泪下如注,“玉箸”意指晶莹的泪滴,贴合其身份与心境。最后一句以问句结尾,“春风知不知”,既似无奈自语,又似对自然的倾诉,将无人可解、无法言说的孤苦投向春风,情感顿时悠长无尽。对镜而泣的细节,也将她精心打扮、却无处投赠的孤寂展露无遗,动人至深。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那堪”起势,情绪如泣如诉,层层递进,花开满枝本应喜悦,却激起无尽相思;泪垂镜前,抚面叹息,却无人解语,唯对春风寄语。诗中反复运用情景交融之法,将“春花”“春风”这些春日意象置入哀伤语境之中,打破了春光的传统喜乐属性,反衬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感困境。结句设问的形式,亦如断肠人独自低语,含蓄隽永,发人深思,是整组《春望词》最具凄美诗意的一首。
写作特点:
- 情景反衬,哀感愈深:“花满枝”与“两相思”构成强烈对比,借景写情,更显悲伤深切。
- 设问结句,含蓄隽永:以“春风知不知”收尾,使诗意未尽,情绪徘徊,引人共鸣。
- 细节入微,情感真切:“玉箸垂朝镜”的形象生动细腻,展现诗人将哀愁融入日常中的真实情境。
启示:
这首诗传达出一种“繁华不敌孤独”的情感体验,让人在美景中感知寂寞,在明媚中品味哀愁。它启示我们:美景虽好,若无人共享,则亦成伤情之物。诗人借“春光易老”“花满枝头”写尽女子对情感的苦候与无望,也提醒世人,真情若无人理解,便是人生中最深的孤独。而那句“春风知不知”,更是千古相思者的共同叩问。
关于诗人:
薛涛(约768 - 832年),唐代女诗人,陕西西安人。曾居浣花溪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薛涛辩慧工诗,许多诗作托物言志,表达了其追求清俊高洁的情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