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盛世时期,边疆战争频仍,男子多从军远征,女子则守居闺中。皇甫冉借思妇口吻,写其在春日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语言婉转,尤以景中含情、史中见愁而动人心魄。
第一联:“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莺啼燕语欢报新年,然而我的夫君却远在马邑、龙堆那样遥远的边塞征战,数千里之遥。
春日的莺燕鸣叫传递出节令更新的讯息,然而思妇却因亲人不在身边而无心欣喜。马邑、龙堆皆为古代边塞地名,此联以春景之盛与情境之苦形成强烈对比,突显思妇的寂寞与苦楚。
第二联:“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我虽然住在京城高楼之中,离汉代宫苑也不远,但我的思念之心,早已随着明月飞到遥远的胡地边疆。
“层城”“汉苑”是显赫之地,说明女子出身不凡,但即使身处繁华富贵,也难解思念之苦。“明月”常为古诗中寄托相思之物,“心随明月”则写出精神上与亲人共在异地之感,表现情感的跨越空间。
第三联:“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织锦中的文字讲述着离愁别恨,楼上春花盛开,却仿佛在嘲笑我独自孤眠的凄苦。
这一联由典故生情,借苏蕙“锦字回文”典故强化离恨之深。“机中”与“楼上”一动一静,一内一外,织与眠之间情思交织,尤以“花枝笑独眠”一句,以拟人化的方式将春色美景与人的寂寞相对照,更添幽怨。
第四联:“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我想问征西的主帅何时才能班师凯旋,在燕然山上勒石记功归来?
此联借用“窦车骑”窦宪的典故,表达对丈夫归来的强烈渴望。“勒燕然”象征战争胜利与归家之时,实则抒写内心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团圆的企盼。
整体赏析:
此诗以思妇之口抒写对远征丈夫的思念,通篇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既有春日莺燕、明月花枝的生动描写,也有历史典故、织锦回文的深情呼应。作者将思妇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情感真切自然。尤其诗中不直接言“忧”“思”“愁”,却句句传情,显得尤为含蓄而深沉。四联结构环环相扣,渐进递深,末句带有期望又隐含怨怼,使得感情层次丰富。
写作特点:
- 借景写情,情景交融:以春日景象反衬内心寂寞,用“莺啼燕语”“花枝笑”映衬思妇独守空闺之情。
- 典故入诗,增强意蕴:“锦字”与“勒燕然”皆为典故,前者寄情,后者托愿,使全诗更加厚重。
- 情感深沉,表达婉转:以女子视角抒写离愁,不言战争残酷,却处处显出对团圆的渴望,颇具反战之思。
启示:
这首诗展示了战争给个体生活带来的痛苦,尤其是征战年代里,女子的相思之苦与家庭的破碎之伤。诗中没有激烈的呼号,却处处流露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亲情的珍视。在今天读来,它提醒我们:和平的可贵,不仅在于刀枪入库,更在于亲人团圆、心灵安稳。而文学之美,也正是通过这些细腻笔触,将人间最真实的情感代代相传。
关于诗人:
皇甫冉(716 - 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寓居丹阳(今江苏镇江)。天宝十五年(756)进士及第,授无锡尉。大历初(766),王缙为河南节度使,辟掌书记。后为左金吾卫兵曹参军,仕终右补阙。“大历十才子”之一,喜与方外交游,诗中多写宦游漂泊的感慨和隐逸山水的闲情。《全唐诗》录其诗二卷。